清西陵在河北保定市易县城西的永宁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年始建。
这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陵区内有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清西陵陵区内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
大红门
大红门是清泰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据庑殿顶,两侧有宽厚高大的风水围墙,长达21公里,将分布于广阔的丘陵之中的陵寝建筑包容。
圣德神功碑楼
这是记述皇帝的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大碑楼的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的文字镌刻了皇帝们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于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的华表相衬。
石像生
石像生指安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龙凤门
龙凤门是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小碑楼
小碑楼又叫溢号碑亭,是放置溢号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门,为双循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镑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溢号和徽号。
朝房、班房
朝方、班房坐落于隆恩门前。其中,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名鋍饽房;班房是护陵官兵值班的地方。
隆恩门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与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于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着,便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铺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在最前面的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往北的隆恩殿是陵区的主体建筑之一。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祀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是五间,进深是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地面以“金砖”铺设,现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方城、明楼
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上面建有明楼,明楼内竖石碑一统,明楼后即为埋葬皇帝的地宫宝顶。
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宫被盗外,其它都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内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丝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铜梁铁柱等,这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得很完整的珍品。
清西陵四座帝陵的附属陵寝的建筑,其不论是规模和形制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这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的轨迹。
清西陵里记录了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和他的珍妃的命运,也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末代皇帝博仪的寝宫工程因为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结束的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