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十个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
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东西二陵为何分开建立?这就得从雍正说起,雍正以前的几位皇帝都葬在一处,就是东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死后的栖身之处确定在遵化境内的清东陵九凤朝阳山。然而到了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将原址废掉,又在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重新选址。
雍正的确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很多政策和康熙时期就不一样,康熙认为要树立大臣勤俭的榜样,俸禄这一方面可以少些,但雍正就认为这套做法没有作用。
雍正在位时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却也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是很好。民间传说,认为雍正是篡改康熙遗诏而上位的,死后不敢去见他的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如何分配东西二陵呢?建立的西陵以后,清朝皇帝就有了东西二陵,但是如何规定才能平衡两边的分配是个问题。
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清东陵为“昭”,清西陵为“穆”。
不过,并非所有子孙后代都是听话的,道光的墓葬在清西陵,而按照规定,道光本应在清东陵的。道光帝原先在清东陵选了一块墓地,结果验收时发现漏水,于是又在清西陵又重新修了一处,花了不少银子。
但是,道光破了这个规矩是否影响到了运势呢?话说道光年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此满清政府开始了割地赔款求荣的屈辱史。并且当时,国库被盗,失窃银两数目接近千万。
单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对外满清政府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对内清朝的官僚体系其不当之处也越发明显。
事实上,一个王朝的没落怎会仅仅因为风水呢?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勘察地形、规划设计,东西二陵的风水其实不差。穿过正红门,再经过神道石像、碑亭以及华表,就可以进入各个陵园。孝陵神道、其他帝陵以及后陵神道,都是相互连接关系,表明国祚绵延,子孙不息。
康熙盛世确实说得不为过,之后几个时期的清王朝也相当有实力。然而,比如新皇陵的重金修建,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就已经开始为后期的没落埋下隐患。再加上,官员没有坚持廉洁勤俭之风,腐败现象还愈发严重,以及割地赔款等众多原因,国库开始空虚,王朝也逐渐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