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易县燕都铜雕公司车间,艺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叮叮当当”的锻刻声不绝于耳。铜雕錾刻、铸塑都由艺人手工敲打完成,凭借细致的工艺和耐心,锻刻出的每一件铜雕作品都栩栩如生。
易县铜雕历史悠久,是古代青铜器制造技艺的延续。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铜人、大铜铺首衔环都是“国宝”级艺术珍品。雍正帝在易县建造清西陵时,宫廷铜雕技艺开始在易县传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易县铜雕锻刻艺术。易县铜雕锻刻技艺可考的传承谱系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年,第三代易县铜雕传人牛增录受邀参与制作毛主席纪念堂堂匾大字的锻刻鎏金工程。
年,铜雕传承人刘桂军创建了燕都铜雕公司。在他不断改良之下,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公司也成为铜雕产业龙头企业。年,易县铜雕被评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刘桂军所在的源泉村多口人有多人从事铜雕制作工艺,带动了周边七里庄村、梁格庄村等8个村发展铜雕产业。易县开展铜艺生产制作的企业有数百家,形成了产业集群,铜雕工匠有1.5万人。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易县铜雕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刘桂军介绍,易县铜雕又名錾刻,技艺特点十分鲜明,“铜雕锻刻的铜板需要选择1.2毫米以上的红铜或黄铜,缎打时高温退火,冷却之后锻锤,为确保铜的韧柔性和延展性达到最佳状态。特别是锻造高浮雕制品时,要反复煅烧退火,才能使浮雕锻刻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易县铜雕锻刻复杂的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包括创意设计、下料退火、锻打刻制、上胶锻刻、打磨抛光、作色防护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由艺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纯熟的手感进行控制。主要表现手法有浮雕和圆雕,浮雕图案以山水花鸟、莲藤枝蔓、龙凤祥云等为主,圆雕多以室内摆件、城市雕塑、寺庙佛像等形式展现。
“我利用现代工艺取代了传统工艺中部分落后流程。过去由于生产水平的局限,用氰化钾鎏金、硫酸清洗,用煤火加热铜板,这些工序都会对艺人造成伤害。”刘桂军说,在他看来,继承前人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不断地改良、革新工艺,才能使传统技艺更具生命力。
刘桂军坦言,虽然在业界有知名度,易县铜雕对普通大众而言还比较陌生。“易县铜雕的生命力来自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把铜雕艺术品与丰富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同时也与时俱进,缩小易县铜雕与时代审美观念的距离,彰显艺术水平,做出易县特色。我们还要走出去,参与各类雕塑、铜雕艺术展销展览活动,以多种形式推介易县铜雕,让大家认识、喜欢上易县铜雕。”
从小在“叮叮当当”的锻刻声中长大,刘桂军耳濡目染,对铜雕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易县铜雕锻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把这项非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的同时,也让铜雕产业造福乡里。
现在,刘桂军的燕都铜雕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有员工多人,拥有60多人的技术核心团队,其中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3名、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国内外上百项大型铜雕工程,荣获多项国家级奖励,这让刘桂军很欣慰,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也让他忘却了苦累。
“铜雕锻刻是我近40年来不变的职业,它已经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它丰富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我的情操,对它无比的热爱让我乐此不疲,愿不负传承,不负自己。”刘桂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