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清,最年轻的皇家陵园清西陵之泰

如今很多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了,在空闲时间都愿意出外旅游,也顺便放松一下心情,相比于城市的喧哗,每天面对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旅游的地点,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偏远的古迹,去体验一下自然风光,今天给大家安利的这个地方就是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几百年间,人们对于雍正离开东陵另辟蹊径的种种猜测汗牛充栋。有人认为是东陵风水最佳的地方被顺治、康熙所用。还有一说雍正做了什么不见光的勾当,无颜面对地下自己的父亲。翻查史料,我们不难得知,雍正之所以离开东陵、另谋吉地是因为龙穴中含有砂石。最后选择了易县泰宁山下这片被潇潇易水环绕着的沃土,作为清雍正皇帝的陵墓。泰陵动工于雍正八年(年),历时六年完工,占地面积8,47公顷。

站在永宁山主峰下放眼望去,陵区的北方是雄峻的永宁山层峦叠嶂,犹如一道天然的帷幕;西侧有作为太行山余脉的云濛山蜿蜒起伏;东面和南面则有金龙峪、元宝山等山峦绵延不绝。四面群山环抱间,蜿蜒的易水河潺潺流过,像是一抹银带勾画在翠郁的山水风景画间。

清泰陵之石牌坊

走进泰林,经过一座联拱式五孔桥,便是三座高大的石牌坊,明十三陵和清东陵门外均设有一座石牌坊,唯独清西陵设有三座,正面、左右两侧各一座,十分壮观。

清泰陵之圣德神功碑亭

再往里走去,就算正式进了泰陵,看到的便是记述雍正皇帝生平功绩的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他的功劳,于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05米,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一对,各驮石碑一统。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功德。功德碑的碑文由乾隆皇帝委托当时的文学大家方苞撰写,历时三年反复推敲斟酌方才写成,是研究雍正皇帝的很久价值的史料

清泰陵之神道

穿过大碑楼,沿着由青石砖砌成的神道一路向北,依次穿过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统,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泰陵前广场的东面是神厨库,在当时是专门为祭祀制作、存放贡品的地方,内部设有厨房、宰牲亭等,现在被作为景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使用。神厨库往北是东、西两座朝房,是祭祀时准备奶茶瓜果点心的地方。

清泰陵之隆恩殿

隆恩门是泰陵建筑群的门户,门后的整个建筑群被一道红色高墙完整包裹起来,形成了分别以隆恩殿—宝顶为核心的前后两进院落。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祀。

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清泰陵之泰陵后寝院

绕过隆恩殿、穿过三柱门,就来到了泰陵后寝院,这里设有二柱门、祭台、明楼、影壁和宝顶。宝顶就是停放雍正皇帝棺椁的地宫之上的封土。由砖砌成圆形围墙,用白灰、沙土、黄土合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还钉有加固用的铁钉。

清泰陵之宝顶

宝顶作为保护皇帝陵寝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三合土配合众多加固工艺筑成,本应非常坚固、致密,然而人力筑成的屏障终究抵不过岁月的变迁。自泰陵修筑完工近三百年过后的今天,原本夯实的宝顶已是遍布松柏、绿草。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如果这篇文章让您阅读愉快,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