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的两件事一落地,光绪

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9105.html

前言

年,光绪帝死亡周年之际,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4家单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遗留的头发、骸骨、衣物、棺内外环境等,做了科学精细的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而亡。

在清末,光绪帝虽然是傀儡,但是他仍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谁胆大包天,并有瞒天过海的本事对他下毒手?慈禧太后肯定是最大嫌疑人,因为当时她既有动机,又有能力处死光绪帝。

其实,早在年,慈禧太后的两件事一落地,光绪帝的悲惨结局就己经注定了。

要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还是从戊戌变法开始谈起。

甲午中日战争时,泱泱大国的中国被清廷统治阶级根本瞧不上眼的“蕞尔三岛”、“东夷小国”的日本打得大败,北洋海军全年覆没。战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偿白银二亿两等内容,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沉重。

当时,中国的惨败,把清廷统治阶级“天朝上国”优越心击得粉碎,对他们内心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上变法自强的呼声日趋高涨。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年,康有为联合在京赴考的举人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性,呼吁变法自强。

不久,光绪帝接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具体负责变法事宜。

当光绪帝把准备变法的意愿汇报给太后时,她并未表示反对,只是说:“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上大法,无损满洲权势,既不阻止。”

实际上,慈禧太后给光绪帝的变法画了一个圈,明白无误地告诉他,变法只能在她画的圈子里实行。不久,为了她的权利不因变法而削弱,她又实施了两条重要举惜,朝廷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她面前谢恩,实际上是告诉光绪帝,重要官员的任免权并未下放给他。接着,她又委任自己的心腹荣禄任军机大臣兼直隶总督,牢牢控制着京城的军政大权,以防不测。

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

其实,光绪帝希望通过变法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实现富国强兵,尽快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状态;另一方面削弱太后的权力,尽快达成自己真正“亲政”的目的,因此,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犯了操之过急,步伐太快,又太过激进的错误。

而康有为又是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素人,本人还桀骜不驯,孤芳自赏,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毫不顾及顽固派的利益。他曾颇为自负地说,只要变法抓住两个中心,就能马到成功:一个是思想中心,孔子;一个是政治中心,皇帝。其实,他错得非常离谱,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根本就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康有为还天真地建议光绪帝撤销礼部六大堂官和李鸿章的职务,以震慑那些消极对待变法的官员,进而削弱太后的权力。这些人都是二品以上的高官,而且又是太后的心腹,很快,她就做出反应,明确告诉光绪帝,“九列大臣,政无大谬,不可轻弃”,至此,太后对变法处处掣肘。

眼看变法寸步难行,康有为又走了一步烂棋,他上书光绪帝聘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为变法顾问。

伊藤博文是中日战争时的日本首相,当时极力主张对中国开战。战争刚结束,就聘请敌国的前首相当变法顾问,这无论是法理上,还是当时国人的感情上都是难以接受的。而且还让慈禧太后坚信维新派正在利用外部力量牵制和削弱她的权力,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很快,慈禧太后做出最严厉的反应,她当面指责光绪帝以小人(康有为)之法破坏祖宗大法,用小人疏远贤臣,矛头直指康有为。光绪帝看到以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既将对维新派痛下杀手,形势己到剑拨弩张的危急地步。

为了缓和矛盾,平息慈禧太后的怒气,也为了康有为免遭杀身之祸,光绪帝把他调离北京去上海,这本是光绪帝的好意,结果康有为却做出了至今都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康有为自作聪明地认为,变法到这个时候了,皇帝怎么可能让他离开呢?是不是皇帝己被软禁,故意用这种方法暗示他,要他设法搭救呢?另外,他还自负地认为,只有彻底让太后“归政”光绪帝,才能一劳永逸地排除她对变法的阻挠。

而慈禧太后又是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的资深政客,哪里是“小荷才露尖尖芽”的康有为所能比拟的?

早在年,慈禧太后曾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以专权拨扈的罪名清除了咸丰帝为同治帝钦命的“顾命八大臣”,八大臣要么被诛杀,要么被流放,下场非常悲惨,最终形成了“两宫听政、亲王议政”的内政格局。

年,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病死,虽然正史上记载她是有病而亡的,但野史上说她是被慈禧害死的。仅过了三年,慈禧再次发动政变,罢免奕訢军机大臣的职务,他被逐出权力中枢,连同他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尽管在“辛酉政变”时,奕訢为慈禧太后掌权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为了她自己的权力,也毫不手软。很快,在朝廷上确立了慈禧一家独大,不受约束的权力格局。慈禧嗜权如命,为了权力,打击对手,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政治手腕残酷无情。此后,她的权势如日中天,到了望之令人胆寒的地步。

当康有为收到皇帝让他离京的圣旨后,他异想天开,甚至不知天高天厚地筹划让太后彻底“归政”的万全之策。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袁世凯赞成变法,就认为是唯新派,这多么幼稚。

康有为立即伪造了光绪帝的“衣带诏”,派谭嗣同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希望袁世凯带兵“围园劫后”或“围园杀后”,救出皇上。结果谭嗣同前脚刚走,袁世凯后脚就告密。

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用雷霆手段发动戊戌政变,下令抓捕维新派。康有为事先得到消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其实,谭嗣同也事先得到消息,有人劝他逃命要紧,但他不愿逃跑,大义凛然地说:“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热血男儿的铮铮铁骨,令人钦佩。

因康有为孤注一掷的冒险和冲动行为,使变法从开始到结束仅维持了10天。谭嗣同、林旭、杨锐等6人被抓捕,时称“戊戌六君子”。

当时也参加了维新变法的严复,事后评价康有为:“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书生误国,庸医害人。”可以说评价还是恰如其分的。

政变后,慈禧太后当面骂光绪帝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甚至大逆大道。在她看来光绪帝不仅要夺她的权,而且还要她的命,她被彻底激怒,自此两人的关系也彻底决裂。

而对此毫不知情的光绪帝,面对慈禧太后的责问和攻击,百口难辩,也无法消除太后对他的的猜疑和愤怒,这一悲剧的结果,最终让光绪帝成了康有为等人冲动行为的“背锅侠”。

被激怒的太后,大开杀戒。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10月4日,她亲自审问伺候光绪帝和珍妃的14个太监,以串通宫内外扰乱大内的罪名当场乱棍打死4人,其余的人也被打得皮开肉绽,仗毕,轻者判带枷号2年,重者判带枷号终生。枷号就是那种重达25斤以上,能套住脖子和双手的方形刑具。第二天,她又发懿旨,称昨天打死的那4名太监,不准买棺材盛殓,直接抛入万人坑。

同时,她还囚禁光绪帝于西苑瀛台。

以上这些仍然不能解除慈禧太后的心头之恨,废黜光绪帝的计划也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首先,她向外界公开宣称,皇帝病重,要官员搜寻天下良医为他治病。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她这是为废黜光绪帝做舆论准备。

接着,她于年1月,立瑞郡王载漪的儿子傅儁为大阿哥,册封庆典之日,西方列强驻华公使集体缺席,不承认大阿哥的储君身份,只认可光绪帝。由于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对于洋人的态度,她还是有所很忌惮的,废黜光绪帝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只好搁置起来。

年5月21日,荣禄搞到一份西方列强的“照会情报",但无人能证明其真伪,便汇报给慈禧太后。照会内容共4条,其中第4条是光绪帝“亲政”,太后必须“归政”。看到后她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些洋鬼子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这是她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不能容忍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夺她的权。

当时,义和团已在京津地区发展起来,已达20多万人,她立即扶助义和团对抗洋人。义和团焚烧烧教堂,逢洋人就杀,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让洋人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同年5月底,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以保护侨民的安全为由,发动侵华战争。这一行为好像坐实了荣禄那份情报的真实性,她认定这是西方向她夺权的开始。

不久,慈禧太后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这两件事情一落地,光绪帝的悲惨结局也就注定了。第一件事就是,她于6月21日下令向与清政府建交的11个国家同时宣战。

难道她不知道列强洋枪洋炮的厉害吗?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同洋人开战,逢战必败,结果都是割地赔款。甲午中日战争,大清国被蕞尔小国的日本打得大败,她哪有能力与11个国家同时开战呢?难道她不知道后果吗?

这时候,她己经完全失去理智,不管后果如何了?她唯一的目的就是决不能让列强夺她的权,决不能让光绪帝真正“亲政”,哪怕战败了,再割地赔款她也心甘宁愿。

其实,那份情报是端郡王载漪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尽快当上皇帝有意伪造的,但慈禧太后哪里还有心思鉴别情报的真伪?她要做到就是老娘给你们这些列强拼了,根本不计后果。

第二件事就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准备西逃时,行前,珍妃认为国难当头,皇帝不能离京,这惹怒了她,她立即命令太监把珍妃直接扔到井里淹死。

珍妃,史书上记载她生性乖巧,活泼开朗深得光绪帝的宠爱。处死光绪帝的爱妃,当时,慈禧太后己66岁,在那个年代已属于高龄了,而光绪帝才是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她就不害怕她百年之后、光绪帝报复她,把她毁尸扬坟吗?

其实,这一年,慈禧太后仅仅得到一个假情报,就大动干戈,向11国宣战,去打一场命运未卜的战争也决不让光绪帝“亲政”。处死皇帝的爱妃,毫不顾及后果。这两件事一落地,她对光绪帝的结局早就在她心中深思熟虑,有了决定,那就是在她有生之年,决不能让光绪帝对她构成威胁,等待他的命运的是要么被废黜,要么被处死。

战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令慈禧太后大感意外的是洋人并未以她必须“归政”作为议和条件,她敦促李鸿章答应列强的条件,还恬不知耻地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然西方列强没有要挟她,她自然也不愿在废黜光绪帝的问题上,再得罪西方。另外,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全国的反清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历史再也没有给她废黜皇帝的机会。

那么,等待光绪帝的只有被处死这一条路了,时间到了年11月,自感时日不多的慈禧太后,决定在她有生之年先毒死他。

光绪帝死后仅隔1天,她也撒手人寰。又过了三年,大清国寿终正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慈禧太后,她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自己的权力和不可告人的目的,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历史永远不会给她任何正面评价,她将得到永世骂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