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道光十年)六月,清西陵中昌陵圣德神功碑亭的竣工,让道光和诸位大臣终于舒了一口气。为何这样说,原来,这座碑亭从破土动工到最终修建完成竟然长达10年之久,在历代皇帝的碑亭当中是用时最长的,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此次工程所耗用的时间要比建一座皇陵都长,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历时最久的昌陵碑亭工程
按照清朝的祖制,在每一位皇帝去世葬入帝陵地宫之后,继位的嗣皇帝就应当按例树立圣德神功碑,并营建圣德神功碑亭。而说到圣德神功碑,简称为功德碑,来自于历史上自古以来流传的“祖有功而宗有德”之意,其意旨在通过碑文记录先帝生前之功绩。自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除了顺治作为“入关第一帝”建立神功圣德碑(定鼎者功大于德)之外,从康熙一直到嘉庆的皇陵之中,都是建立的圣德神功碑。
接下来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具体看一下各圣德神功碑亭的建造时长:景陵(康熙)圣德神功碑亭自年(雍正三年)开始下诏建立,至年(雍正七年)完工,共计4年时间;泰陵(雍正)圣德神功碑亭自年(乾隆二年)下诏建立,到年(乾隆七年)完工,共计5年时间;裕陵(乾隆)圣德神功碑亭自年(嘉庆四年)下诏建立,至年(嘉庆八年)完工,共计3年多的时间,而昌陵(嘉庆)圣德神功碑亭在年(道光元年)四月便开始下诏建立,但却直到年(道光十年)六月才建好,前后共历10年的时光。如此算来,要比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碑亭工程用时加起来还多,堪称清代之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嘉庆昌陵的碑亭工程用时如此之久呢?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此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为嘉庆筹谋工程的道光。因他生平素爱节俭,会不会是他对于工程的花费觉得过为昂贵,所以将规格不断缩减最终导致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其实在给父亲嘉庆建碑亭一事上,道光还是很大方的,这不仅因为是在为他的父亲做事,能体现孝心;而且也能给百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可以更加使臣民宾服。
用心规划工程,尽显孝心
说到道光的大方,具体体现在了三个方面。
钦惟皇考仁宗睿皇帝执中御宇,秉哲绥猷。仁德如天,普寰区之乐利;睿谋作圣,垂奕禩之典谋。巍焕功文,远超邃古。今昌陵大礼告成,应恭建圣德神功碑,昭兹来许。
第一,在碑亭工程承修大臣品级高低上,与以往案例相比,昌陵毫不夸张地排在了第一位。嘉庆于年(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三葬入昌陵地宫,27天后,道光便谨遵祖制向内阁发布了谕旨,以“今昌陵大礼告成,应恭建圣德神功碑,昭兹来许”等语正式下诏命开启昌陵碑亭工程。
由于历朝君王的碑亭都是在皇陵竣工多年皇帝又葬入地宫之后才建,所以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来说,碑亭是仅次于皇陵的第二大工程,故按例应当单独组建工程处,由皇帝钦定亲信为承修大臣。
昌陵圣德神功碑建置碑楼、竖立石碑工程均著交乌尔恭阿、绵恩、穆彰阿、阿克当阿敬谨办理。
之所以说昌陵碑亭的承修大臣品级最高,因为在年(道光元年)五月初二道光所钦定的名单当中,有乌尔恭阿、绵恩两人的名字,乌尔恭阿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的七世孙,年(乾隆五十九年)承袭郑亲王爵位。而绵恩与皇家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是乾隆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的次子,年(乾隆五十八年)晋封定亲王。
由两位亲王组成的承修大臣阵容,不仅在之前历代碑亭工程当中从未有过,就连修建帝陵案例当中也绝无此例。
第二,在碑亭的规制上,道光帝也是命人仿照乾隆的裕陵碑亭而建,为昌陵碑亭建了双碑,由此便可看出道光的大手笔。原因很简单,自康熙的景陵开始,虽然开创了立双碑的先例,但那是因为清朝的功德碑上面需要镌刻满汉两种文字,顺治帝虽然有定鼎中原之功,但由于其在位时间较短(18年),所以最终成稿只有个字,即使满汉全部镌刻,一座碑也足够了。
但康熙在位长达61年,一生功绩无数,最终碑文字数长达,这绝对是在一座碑当中放不下的。其后的乾隆亦如是(在位60年),而嘉庆在位25年,其碑文字数有,如果处理得当一座碑也是可以勉强放得下的,而道光选择昌陵也用两座碑,足以看出他此时还是非常舍得的。
第三,再来看看碑亭工程所需费用,经承修大臣与专事工匠们精细计算后得出,昌陵碑亭预估用银两6钱8分4厘,而乾隆的裕陵碑亭整个下来预估用银两1钱0分1厘。相比之下,昌陵竟然比裕陵还要多花出多两,并且在实际运输石料与木料一事上,道光为此先后增加拨款共计两,嘉道时期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康乾盛世之时,道光这样做更显难得。
按理,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就绪筹划良久,碑亭工程绝对不会拖沓至10年才完工。然而,事情并非能如道光所愿,也愁坏了一帮大臣,直到年(道光十一年)夏天,碑亭工程才最终完工。
长达八年之久的木料采办及运输
而导致工程拖沓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碑亭所用木料之上出了问题。按照规定,工程所需的木料必须得是楠木和柏木,而且必须是大件,且两种木植又生长缓慢。在当时,只有江苏、四川、湖北、湖南四省符合条件。
但这还不是最困难的,自清朝入关以来,自顺治到道光年间,宫殿、皇陵、碑亭,各种工程不断,很多时候甚至数工并举,所需材料又都一致。经过连年砍伐,大件木植几乎绝迹,而新的木植成长速度又赶不上工程建造的频率,待昌陵碑亭需用木材之时,局势易发困窘,根据《清宣宗实录》的记载,朝廷光派发给江苏的任务就多达余根木植,其余省份可想而知。
该省出产柏木本少。楠木亦难得大料。叠次严催。逾期未获。势必徒延时日。致滋迟误。自属实在情形。著乌尔恭阿、穆彰阿、果齐斯欢、查明碑楼工程所需木料确数。如果现在已获起运各件。足敷应用。即可将该省未获之柏木楠木、停其采办。
受上述局势的影响,从年(道光元年)九月开始正式动工,直到年(道光四年),湖南江苏等省都未能完成任务。时任湖南巡抚的嵩孚在给道光上的奏折中以“遍加寻访,与册开径长不符”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同样无奈的也有道光,他在回复嵩孚的折子中以“该省出产柏木本少,楠木亦难得大料,自属实在情形”承认湖南确实木植难以为继的现状,而为了防止“致滋迟误”,道光下令承修大臣重新审查一遍昌陵碑亭所需木料是否足够,“若现起运木材各件足敷应用,则可将该省未获之柏、楠木停其采办。”
经过再一次的核查,根据现有的四川全部足数木植以及湖南江苏湖北所采之部分木植,已然够用。舒了一口气的道光,在年(道光四年)六月二十三,下旨先令湖南剩余未达标之木停止采办,然后命四省将所有已采到的木植“速速运赴工次,以备应用,毋稍迟逾”。
谕内谕、乌尔恭阿等奏、请饬催应用木植一摺。昌陵圣德神功碑楼工程。所需楠柏木植。业经四川省采办。委员解运。本年三月。全数渡黄。至今数月。未据咨报挽入东境。要工所需。岂容日久在途迟滞。著屠之申、琦善、即饬沿河文武员弁。严催该委员迅速趱解。务于本年冬初运交工次。毋许任意耽延。
只可惜,足足过了三年之久,四川才开始将木植起运,到年(道光八年)七月之时,还尚未运到山东境内。先前以各省难处而体察下情的道光此时再也坐不住了,在谕旨当中以极其严厉的口吻训斥了一番,并且命时为直隶布政使的屠之申和山东巡抚琦善亲自到场监督,务必于同年冬天送达碑亭工地,但直到年(道光九年)的七月,竟然还有一部分木植尚未抵达工程处。
由表及里以事论义,探寻拖沓的背后真因
直到年(道光十年)六月,昌陵碑亭外部结构才全部完工。道光匆匆命人将碑文镌刻工作加班几点,到九月十八完工。最终在年(道光十一年)的夏天,耗费工时近十年的昌陵圣德神功碑亭才最终画上句话,这远比一座帝陵建造时间都要长。
旷日持久的昌陵碑亭工程,从采办木植到运输(—),足足用了八年,如果说前三年因各省木植难以为继确实情有可原,那么后五年的运输则深度体现了当时各省执行力差的问题。而碑亭底部所用的墁地砖,于年诏令山东烧造,预计第二年春天必须运抵工程处,结果也是直到七月才运到,并且经过审查,质量十分堪忧。由于时间紧迫,最终只能临时就近由京城烧造。以上种种既体现了当时道光本人指挥度偏低、又证明朝中百官执行力差的现状。
史海君说:
虽然表面上看,昌陵碑亭工程计划详尽且历时最久一定会别具一格,但实际上却有诸多弊端存于其中,木料的勉力凑齐到砖墁地的质量不佳,如此情形下建成的昌陵碑亭是否能尽显道光之孝心,还原当年预想的美好蓝图,不用多说,一切皆已明了。
参考资料:
《陵寝易知》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
《清高宗实录》、《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仁宗本纪》、《清史稿.宣宗本纪》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