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要建两处陵寝?难道果真如传说中那样?
天子之墓称陵。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极为重视自己的陵墓选址。古代风水学中讲,陵墓选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后代子孙的命运。所以皇帝的陵墓所在地也被称为万年吉壤。
而历史中大多数朝代的皇帝死后都会将陵墓建在同一个地方,方便后世子孙祭祀。像唐朝的关中十八陵、明十三陵等均是如此。但到了清朝这个惯律硬是被雍正给改了过来。
清朝在关外的那段时间,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死后就地埋葬在关外,顺治皇帝入关之后,因顺治皇帝好狩猎,经常游猎于北京周边一带,在一次狩猎中,顺治帝来到河北遵化,见此处王气葱郁,于是将此处定为自己死后陵墓的所在地。顺治帝死后,葬入遵化,是为福陵。到康熙即位,便追随父亲在遵化福陵旁选址,是为景陵。
但奇怪的是,雍正即位后,却并没有在景陵旁选址,而是另在河北易县另外选址。为什么要如此呢?难道雍正就没有考虑过后世子嗣祭祀的问题吗?
民间传说,雍正之所以不在遵化选址,是因为他的父亲康熙在那,而他篡得了皇位,九泉之下,无面目见康熙,遂另选他址。当然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雍正的皇位并非篡夺来的,而是康熙明明白白的传下来的。现今康熙传位的圣旨如今依然尚存。上面写着: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样指名道姓想篡改也无从下手。
其实在起初,雍正是打算在遵化选址的,后来负责这方面的官员将陵寝初步定在九凤朝阳山,并将草图呈与雍正过目,但却并不合雍正的意,雍正重视风水之说,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于是将原址废掉。后来,选陵址官员上奏称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听后大喜,遂下旨将河北易县作为自己以后的百年之地,泰陵自雍正二年始建,到乾隆二年完工,历时七年。是西陵所有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至此也开创了清朝在关内有两个帝陵的先河。雍正这一举动可真的难为坏了自己的儿子乾隆。因为乾隆自父亲入葬清西陵那一刻起便在纠结,自己死后到底葬在那,如果葬在清东陵吧,自己的子孙以后便会一直葬在清东陵,而清西陵就只有雍正一座陵墓,难免显得有些孤独,也有损皇家的威严。如果子随父葬的话就要葬在清西陵,但这样一来,自己的父亲就落得个有违祖制的名声,这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
后来乾隆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下一道谕旨明示后代,后世皇帝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乾隆葬在清东陵,儿子葬在清西陵,孙子又葬回清东陵,以此类推。不得不说,乾隆皇帝还真有一套。将这个难题就这样给轻易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