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常看清宫剧的话,大家一定知道古代有“庙号”、“谥号”、“封号”。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最常见的就是封号,古装剧里,不论是妃嫔还是公主、皇子或者大臣,都常常接受来自皇帝赐予的称号。封号的历史最迟始于周朝,区别于名字,代表爵位的赐封。举个例子,唐朝时武则天的小女儿被封为“太平公主”,电视剧里常常看到武则天叫女儿“平儿”,但实际上古代的封号不会与名字相冲,跟谥号作对比的话,封号是某人生前获得的荣誉,谥号是某人死后获得的评价。谥号指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或者其它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是非功过,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褒扬的,叫做美谥;贬低批评的,叫做恶谥;中规中矩或者同情类的,叫做平谥。简单点说,谥号是用来“盖棺论定”的。区别于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像始祖、高祖、圣祖、太宗、高宗、仁宗,都属于庙号。封号、庙号、谥号都带有一定的评价效果,比如宋仁宗就是以“为人君,止于仁”闻名。说完了封号、谥号、庙号的区别,再来看看清朝十二帝的谥号。说起来,古代的皇帝通常都有官方谥号,比如史上最长的谥号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除去“太祖”与“皇帝”,竟然多达25个字。但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末代皇帝溥仪原先并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大家通常直呼其名,或者称呼他逊帝、清废帝、宣统帝。其实溥仪并非没有谥号与庙号,只不过他的谥号至今没有得到国民认可。溥仪出生于年,年12月2日即位,但他的皇帝生涯非常短暂,年就被迫退位了。由于赶上了特别的时代,溥仪的皇帝身份其实常常有名无实,在伪满洲国的时候也是作为日本人的傀儡存在,根本无法像唐宗宋祖一样有所作为。年,溥仪获得特赦,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娶妻成家,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年溥仪病重去世,他的墓葬就在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内,跟光绪皇帝的崇陵靠得很近,墓碑上写着六个大字:爱新觉罗·溥仪,前面并没有加什么评价性的谥号或庙号。不过溥仪去世那一年,爱新觉罗家族其实为他上了庙号“清宪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按照《逸周书·谥法解》注释,“博闻多能曰宪,创制垂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这是一个典型的美谥,爱新觉罗家族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溥仪的追思赞美,但由于这是家族行为,并没有得到国民认可。清朝其实很有趣儿(修订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8.4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