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某刻,长春伪皇宫内,溥仪手捧茶杯,忽闻惊讯。心爱的珍妃陵寝被盗。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被雷霆撕裂,他屈膝于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泪水与誓言交织,向先祖立下庄重誓言:"以我爱新觉罗之名起誓,若不洗雪此辱,我将不再是我!"
当溥仪庄严起誓之际,身后是一群涕泗横流的清朝遗臣,他们紧随皇帝的誓言,深深叩首。为寻回被盗的陵墓尊严,溥仪借助日本的力量,展开了犹如铁网般的广泛搜查,清西陵周边的每个角落,无一幸免。
案件线索渐露端倪,一个名叫李纪光的孤独男子成为焦点。他在易县酒后失言,声称腰间藏有巨款,仿佛一夜暴富。
可是,这位以贫穷闻名的老光棍,财富从何而来?溥仪的调查人员果断行动,将他逮捕并严加审讯,李纪光在酷刑下坦白,承认他曾伙同七人盗取了珍妃的陵墓。
随后,李纪光遭到严惩,但其余七名同伙依然下落不明。溥仪借此震慑乡邻,但也无疑惊动了潜在的盗墓鼠辈。
得知李纪光被处决的消息后,其他盗墓者纷纷逃往异地,深藏行踪,唯独鄂士臣因消息滞后,冒险返乡,却在火车站不幸被捕。
他坦白,他们曾窃取的宝物中,一枚价值连城的金如意,其价值足以购置太平洋上的小岛。当初为均分利益,他们将其分割成八份。
可是,皇陵的守护向来非同小可,连孙殿英这样的人物都倾尽全力,他们这些普通人又怎能轻易触及?专精于盗墓之道,如同当地人依赖自然资源生存,鄂士臣,一个清西陵附近村庄的居民,深知此地的宝藏。
年11月,他与老友关友仁联手,他们的目标,一场精心策划的大行动就此展开。
尽管清朝皇陵坚不可摧,单凭二人之力难以撼动,但他们深知专业分工的重要性。于是,两人联手,引入了包括保余、苏振生等在内的五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以及张志敏的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八人精英团队。
面对众多陵墓的选择,他们明白选择的力量,尊重经验丰富的李纪光建议,优先考虑妃子墓,因其相对隐蔽且易于得手。
只是,发起人鄂士臣和关友仁则倾向于富藏的帝后陵寝。团队内部观点碰撞,他们采取民主决策,通过深入讨论和投票,最终选择了光绪妃子珍妃的墓,因为其既易于操作又相对年轻。
这是一个大胆而精心策划的大动作,他们明白盗陵行为虽不光彩,但为了财富,团队成员已无所畏惧,准备全力以赴。
在精心策划后,他们迅速分工行动。鄂士臣和关友仁化身为樵夫,潜入崇陵妃园寝侦查,巧妙地锁定最佳行动时机以提高胜算。
张志敏则以打猎为名,巧妙借得三柄枪械。李纪光则专司后勤,筹备洛阳铲与攀登工具等必要设备。夜色蔽月,他们悄悄集结于崇陵妃园寝门前。
但是值班小屋内的守陵犬却突然警觉,狂吠不止。关键时刻,关友仁与鄂士臣疾速闯入,枪口直指看守者,宣告:“我们是盗墓之人,禁声,否则性命难保!”
看守被震慑,乖乖交出钥匙。于是,鄂士臣带领技术精湛的李纪光、那保余、苏振生深入墓园,剩下关友仁坐镇。四位盗墓者踏入园内,眼前是大小两座宝顶,他们明智地选择了价值更高的那一座。
虽非皇后陵寝,但作为妃子墓,依旧富丽堂皇。
在他们眼前,宝顶之上,一道月台横陈,月台之下隐藏着地宫的秘密,南侧石阶直通神圣之路,通往地宫之门。凭借资深经验,李纪光引导团队从月台边缘开始挖掘,深夜奋战,期待接近目标。
可是,当他们深入约三米时,遭遇了难以撼动的硬石屏障。黎明将近,为避人耳目,他们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决定夜晚再续前缘。
回到村庄,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炸药打开珍妃陵寝。找来专业爆破高手,他们在夜幕降临之际,携带着工具和炸药再度出发。
途中,意外发现山脚下军旅繁忙,炮火通明,朝崇陵挺进。谨慎起见,他们藏身半山,静待队伍离去。可惜,队伍走后,天已近拂晓。
无奈,他们只能返回,期待值飙升的夜晚终于来临。历经两夜等待,他们如愿以偿,炸开了珍妃的陵墓,潜入地宫深处,成功凿开了棺木的入口。
李纪光勇敢深入棺木,手握油灯照明,却惊恐得尖叫出声,险些失落油灯——眼前的并非一堆朽骨,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僵尸,吓得他一时屏息。
在同伴的呼唤下,他鼓足勇气,潜入棺内,紧张地在珍妃衣物上搜刮。李纪光动作飞快,将所见尽数收入他早备好的袋子,同时刻意留下几件珍贵物品,藏于棺材暗角,悄然退出地宫。
从地宫逃脱后,他们迫不及待清点战利品,总计上百件大小宝物。然而,人心难测,盗墓者之间担忧的并非宝藏少,而是私藏。
这支临时拼凑的八人团队,每个人都渴望分得更多。于是,在返回的路上,张志敏偷偷揣起一块金怀表,李纪光则借肚子不适之名,将一枚金如意藏于家中,一场无声的私藏竞赛就此展开。
谁能忘记那曾经"熠熠生辉"的珍宝?当关友仁和鄂士臣两位创始人发现端倪,直捣黄龙般闯入李纪光的家,他的秘密也随之揭晓。
面对暴露,李纪光不加抵抗,交出了那价值连城的玉如意。但是,如此稀世之物,若单归一人,难免引来非议。于是,他们决定将其切割为八份,每人分得一份。
李纪光的爽快背后,是他早已预留了自己的私藏。随后,他神不知鬼不觉地重返地宫,取回藏于棺材缝隙的宝物。然而,一次酒后失言,泄露了行踪,导致溥仪派出的人找上门,他的命运就此画上了句号。
《清列传后妃传稿》记载:她深受皇帝宠爱,在光绪二十六年京城沦陷之际,未及随驾西逃,凄然于宫中自尽。
年的光绪二十六年,距珍妃去世已过去了38载。且早在被慈禧投入水井前,她的面容就已无法辨认。实际上,即使崇陵竣工12年后她与光绪合葬,复活的传闻也无从谈起。
因此,被盗墓的显然不是珍妃。那么,李纪光等八人的挖掘目标又是谁?如果真有僵尸如生的传说,那必然是光绪年间较年轻的妃子之墓。
这引出了新的疑问:他们究竟挖掘的是哪位妃子的陵寝?
只剩瑾妃的身影,作为珍妃的守护者,她因低调与冷落得以善终。尽管生前饱受牵连,2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瑾妃于年以皇贵妃的身份安息于崇陵妃园寝,陪伴在珍妃墓旁。
尽管清王朝已逝,瑾妃墓的规格难免简陋。她的父亲心怀愧疚,自掏腰包改善了墓地,正是那石券下的秘密——李纪光他们发现的大石。
证据指向,被盗的是瑾妃而非罪名昭彰的珍妃墓。瑾妃对妹妹的爱,体现在为她迁葬时设立灵堂的举动中。那断裂的玉如意,若非贪婪所害,或许今日可在博物馆熠熠生辉。
文物的损失,远超金钱衡量,它们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若我们皆能珍视,文化遗憾或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