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山端正,土脉高厚,清西陵之昌西陵

文/陈益峰

  昌西陵,埋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

  1、孝和睿皇后简介

  清仁宗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年11月20日-年1月23日),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帝第二任皇后。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

  乾隆年间,为嘉亲王侧福晋。嘉庆元年(年),永琰继位,为嘉庆帝,册封为贵妃。嘉庆二年(年)二月,孝淑皇后崩逝,晋封为皇贵妃。嘉庆四年(年)四月十八日,诏立为皇后。乾隆帝丧期满二十七月后,于嘉庆六年(年)四月十五日行册立礼。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年),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尊奉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年1月23日)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寿康宫,终年七十四岁,葬于昌西陵。全谥曰: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嘉庆的皇后,孝和睿皇后画像

  2、孝和睿皇后,为道光继母,但是情同母子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是潜邸旧人。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后来乾隆帝禅位,嘉庆帝继位。嘉庆元年大封潜邸旧人,嫡福晋喜塔腊氏被封为皇后,侧福晋钮祜禄氏被封为贵妃。嘉庆帝继位第二年,皇后喜塔腊氏因病逝世,经乾隆指示,册其为皇贵妃,为后来封为皇后打好基础。到了嘉庆六年,被正式册为皇后,史称孝和睿皇后。

  嘉庆帝的继任者道光帝,其生母为元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但是因为喜塔腊氏在嘉庆二年就去世了。所以道光帝从那时开始就是由孝和睿皇后照顾的,两人的关系始于此。

  道光帝和孝和睿皇后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继母与原配遗留子的典范。道光虽然不是孝和睿皇后的亲子,而且在那个时候孝和睿已经有了两个亲生儿子,分别是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但对于这个养子,孝和睿皇后还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关爱。将道光视为亲生儿子不说,很多时候对道光甚至比对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要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道光和孝和睿皇后的两个亲生儿子间,拥有深厚的兄弟情谊。

  若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在一件政治大事面前,也看出了孝和睿皇后与道光之间的关系。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孝和睿皇后的睿智。

  嘉庆二十五,清仁宗嘉庆驾崩。因为事出突然,继承人选未及明示。在乾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以及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都没有发现选立的储君密诏。这个时候,情形就有些严峻了。在旧主逝世,新帝未选的情况下,孝和睿皇后作为正宫皇后,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在嘉庆崩驾后传懿旨令绵宁继位,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她清楚的知道绵宁为乾隆指示,嘉庆属意的继承人。乾隆晚年曾亲在宫内操办绵宁婚礼,并赐皇孙夫妇婚后仍居宫内,此乃清朝皇帝对皇孙特例之举而嘉庆生前也为道光培植势力,大力封赏。孝和睿皇后,头脑清醒,让国家安定,重臣臣服,也得来了道光帝将其当做亲母孝顺的结果。

  3、昌西陵卜选

  昌西陵的主要卜选者是:工部侍郎彭蕴章、左都御史柏葰、定郡王载铨、其他钦天监官员等人。

  彭蕴章、史柏葰、载铨,这三个人,在咸丰元年,与江西巡抚陆应谷,弋阳县教谕彭定澜等一道,同时还参与卜选咸丰的定陵。

  孝和睿皇后活着的时候,道光未能为其营修陵寝,直到年,孝和皇后去世之后,才不得不快马加鞭为其卜择吉地。因后陵隶属于对应帝陵,所以在选择范围上缩小了很多,经过堪舆能臣的多方探寻,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道光便于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二确定“昌陵迤西”为继母葬所,并根据与昌陵方位命名为昌西陵,谨定于次年()正式开工。

  道光三十年,正月,乙巳日:

  道光皇帝,谕内阁昌陵迤西,择有佳壤,地基宽广,山川气势环抱,本拟为大行皇太后吉地。今谨定为昌西陵。明年诹吉兴工。所有备办料物,相度形势,必应先期敬慎将事,著派定郡王载铨、吏部尚书文庆、工部侍郎灵桂、彭蕴章、会同前往,敬谨办理。

  其中的定郡王载铨,为乾隆玄孙、定安亲王永璜曾孙、定端亲王奕绍长子。

  吏部尚书文庆,为两广总督永保之孙。

  工部侍郎灵桂,为顺治帝五子恭亲王常宁七世孙。

  彭蕴章,为兵部尚书彭启丰曾孙。

  在道光颁布谕旨后的第三天,道光三十年(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于圆明园慎德堂,咸丰帝,将承办昌西陵的臣工,重新划分。

  道光三十年,二月,咸丰皇帝,命左都御史柏葰、内务府大臣基溥,为孝和睿皇后营建昌西陵。

  根据道光生前的上谕所提到的吉壤方位,毗邻昌陵妃园寝。按照以往惯例,为了便利于运抵木材和石料,工程处需要在破土后修筑临时通道。就在铲除障碍树木时,却突然发现松土的下面是砂石,经过承修大臣彭蕴章的再度复勘确认,深挖之下竟然还渗出水源,这对于营修陵寝来说是大忌。

  于是命柏葰等人于昌陵附近(硬性条件)重新敬谨相度,最终以昌妃园寝以西的望仙山,认为此地土脉高厚,主山端正,将之绘图贴说,恭呈御览,咸丰帝阅之准奏。望仙山工程于年(咸丰元年)二月二十破土兴工,至年(咸丰二年)八月二十竣工,前后共计仅一年半,耗银总计为余两。

  同行去过考察的徒弟有:戴饮浊、王洪超、陈文、朱江、姬常勇、林敏等人。

昌西陵,埋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嘉庆一生册立过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的生母),与嘉庆合葬在昌陵。这座陵寝建在嘉庆皇帝的昌陵西侧,所以称作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咸丰元年(公元年),完工于咸丰二年(年),修建仅历时两年,耗银44万两,占地25.5亩。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清代只有皇后死在皇帝之前,才能与皇帝合葬帝陵。在皇帝之后去世,从顺治的孝康章皇后开始,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都单独建陵。皇后陵墓以帝陵的名字加方位命名。

孝和睿皇后生前并未建陵,道光二十九年(年)十二月和道光三十年(年)正月孝和与道光相继去世,孝和的陵寝只好由她的孙皇帝咸丰建造。

  鸟瞰清西陵之雍正泰陵、嘉庆昌陵和皇后昌西陵。

  昌西陵的陵址本已经道光选定在昌妃园寝以南,但未及开工就发现自地皮以下即有砂石,深至9尺,渐有泉水。咸丰吸取宝华峪渗水的教训,毅然将此陵址废除,另选昌陵西侧米土脉高厚的望仙山为吉地,于咸丰元年(年)二月开工建造。

  孝淑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六年被立为皇后,生皇3子惇亲王绵恺、皇4子瑞亲王绵忻。嘉庆二十五年二十五日,嘉庆皇帝,于避暑山庄去世时,皇次子智亲王绵宁,陪同在身边,但一时找不到嘉庆留下的传位密诏(共两份,一份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时孝淑睿皇后在北京,也没有找到那份密诏,但她没有自作主张让亲生儿子继位,而是下懿旨发往承德,叫大臣们拥立智亲王为帝,是为宣宗道光皇帝。宣宗:伏地叩头,感涑不能言喻。

  道光29年12月11日,孝淑睿皇后以74岁高龄驾崩,宣宗自己也是68岁的老人了,但仍然不顾有病的身体,亲自为皇太后守丧,竟然在一个月后也去世了。

穴场宽、气脉宽、穴场内局的,龙虎宽舒而融结,需要建造宽阔的陵墓,才能承接阔大的生气,这是皇陵与老百姓选坟的一个重要区别。

清西陵诸陵鸟瞰图

三条大龙在此汇合,砂交水会,四山拱卫,中间开局,一脉中抽,为皇后陵寝——昌西陵,其主要卜选者为:

工部侍郎彭蕴章、左都御史柏葰、定郡王载铨、钦天监官员等人。这三个人,在咸丰元年,作为咸丰定陵的相度大臣,与江西巡抚陆应谷,弋阳县教谕彭定澜等一道,同时还参与卜选咸丰的定陵。

皇家地理卜选,多是文人出身的官员卜选,参与昌西陵和咸丰定陵的全是进士、举人出身。民间那些忽悠的江湖术士,素质太差,说话很难靠谱,技术过于神秘,很难参与到富贵人家的地理卜选。顶多就是过去动动嘴,体格意见。

古代钦天监专门负责皇家陵寝卜选和择日等工作

大龙腰部落脉,尽头开局结穴,左右大枝随身缠护,两条小溪贴身夹送

永宁山发脉,大龙横落结穴,穴前大水横过,诸水聚堂,洋洋悠悠,顾我欲流

皇后陵寝的地理规制,低于帝陵,高于妃陵和公主王爷园寝。昌西陵,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为大枝龙结穴,星峰磊落,星辰端正,有个子飞蛾穿帐

龙行开帐龙方贵,脉出穿心脉始尊。帐中出脉,连起金泡七八个,串珠行龙,蜂腰鹤膝,大断过峡

近看昌西陵,土脉转动,土层深厚,上有分金圆晕,下有兜唇托起

大龙尽处,重水汇合之处,立穴建坟

枝龙曲曲逆转,跌宕起伏,尽头开面结穴

枝龙尽头,山山合抱于前后左右,朝揖拜服,四山云从拱卫

鸟瞰穴前,案山之外再起双荐贵人,如两个神仙并排站立,虽然穴上看不到,但是站在穴后的穴星可以看到。所以穴后的穴山,古称:望仙山。

外山奔到穴前,斜来特朝,开面向穴,拜服于前

昌西陵和道光的慕陵一样,追求俭约,与其他后陵比拟,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新月城,只有一个圆形宝顶,修建在月台之上。宝顶四周的弧形罗汉墙,却是极其精美,为回音壁,是国内仅存的两座古代建筑回音壁中,另一座在天坛。

正面近看远行的宝顶,没有方城、宝城和明楼

近看昌西陵的宝顶,子龙入首,穴坐26度,向度,天盘立癸山丁兼丑未吉度分金,地盘丑山未兼癸丁吉度分金,穴前溪水右水倒左。

侧看穴后,穴后气脉兴旺,脉来峻急,山之势成下聚,生气聚集在山根位置

龙脉到头,微微转身,逆水开局,右前方有溪水斜朝而来

穴后正看明堂,穴前有一字横琴作案,端正齐整、回抱有情。

帝陵多是大龙尽结,后陵多是枝龙尽结。帝陵多是四山紧夹拜服,后陵相对散漫。

清西陵为平岗行龙,帐幔重重,势如巨浪,铺天盖地,奔涌而来,为大贵之龙。清东陵、明十三陵和金朝房山皇陵,为高山行龙,旗鼓文笔、廉贞起祖,也是大贵之龙。

隆恩殿后与三座门间有玉带河一条,河上建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素面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板平桥。这种院子内再次修建玉带河的做法,在清西陵的独一份。

玄武吐舌的样子

穴后气脉余气拖得太长,左右护不住,为玄武吐舌。在舌根处骑脊立穴,紧接气脉。在穴前,刚柔相济之处,挖一道深沟,截断气脉,将生气截住

近看隆恩殿后的玉带河和三座门,昌陵用玉带河,在院内截住生气

近看玉带河,深度接近三米。古人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气脉遇到天然水沟,就会停止下来,而遇到人工挖掘的深沟,也会有所停蓄。 

侧看昌西陵,入首肥圆,形如龟盖,穴星特起,开口结穴,下手回转

昌西陵建于道光年间,因窘迫于时局内外交困,也受到道光帝慕陵改制的很大影响,建筑规制远较前期各皇后陵简约。昌西陵最南端中路爲三孔券桥一座,两侧还有三孔平桥各一座,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然后依次爲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孔平桥三座、陵寝门、石五供、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

近看隆恩门

正面看大门

三孔桥边,正看昌西陵

三孔桥上,正面看隆恩门

隆恩门面阔缩小为三间,开大门三道,黄琉璃瓦歇山顶。

近看东侧朝房和班房

正面近看隆恩殿

侧面近看东配殿

近看琉璃花门

侧看三座门

正面看石五供

侧看琉璃花门

正面看石五供

侧看石五供。

  4、地理的本源

  自古以来,地理学和所有的传统文化精髓,生存的土壤是农耕文明,依赖的是居住在乡间的文人绅士,才能传承下来。自古以来,士绅文人,多居住在乡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他们手里,不是那些江湖忽悠手里。地理技术,自古代以来,正统在郭璞、丘延翰、李淳风、卜则巍、蔡元定等人手里,这些人,无一不是文人、士绅、僧道等,所著写的书籍,是地理的本源,后来很多爱好者依次,修修改改,加上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秘诀。

  (1)、郭璞是文学大家,著作佐郎,著《葬经》。

  (2)、东晋太尉、长沙郡公,陶侃,作《捉脉赋》。

  (3)、丘延翰,著《拨砂经》、《海角经》、《天机素书》等。

  (4)、太史令李淳风,《阴阳正要》,他这个国师,是有正史记载的。

  (5)、僧人司马头陀,作《水法》。

  (6)、刘白头所作的《海底眼》。

  (7)、陈亚和所作的《拨沙经》。

  (8)、陈亚和,作《拨砂经》。

  (9)、道士卜则巍著的《雪心赋》。

  (10)、杨筠松,作《撼龙经》、《疑龙经》等。

  (11)、进士出身、理学大家、浙东巡抚朱熹。

  (12)、蔡元定,从朱熹处拜师学艺,注有地理典籍《发微论》、《玉髓真经发挥》、《脉书》等等。

等等,以上十二个地理名家,是地理技术初期的核心人物。其中朝廷钦天监和古代的文人士族,最为重视的技术是卜则巍和朱熹等人的技术。

清代钦天监集体编著的《钦天监风水正论》,从未公开发行,为内部编著的秘本。作者是钦天监的大量地理名家,如清钦天监刻漏科博士高大宾、钦天监监副齐克昌、钦天监右监副大兴李廷耀、博士山阴钟之模、钦天监右监副刘毓圻、钦天监博士熊佑等和雍正泰陵的卜选者之一管志宁、乾隆裕陵的卜选者洪文澜等。笔者以后会对其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钦天监风水正论》,其中明确谈到:

  古代堪舆书不下数十家,而朝廷钦天监采用的是技术是:以卜则巍、朱熹等技术为祖宗。只有择日技术,参考了杨筠松的造命学说。至于其他大量谬论,一无是处,完全不用。

  宋代其他著作和后世著作,多是在上面这些著作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断发挥的作品。比如:

  (13)、宋代的谢和卿作《神宝经》、《天宝经》。

  (14)、宋代的张子微作《玉髓经》。

  (15)、宋代的胡矮仙作《三十六穴图》、《至宝经》。

  (16)、吴景鸾所作的《望龙经》。

  (17)、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编著的《披肝露胆》、《堪舆漫兴》、

  (18)、明代的李默斋作《地理辟径集》。

  (20)、明代的朱彦修作《地理正言》。

  (21)、明代秀才、徐善继,作《人子须知》。

  (22)、雍正八年进士,袁守定所著的《地理啖蔗录》。等等。

  5、理气未真正进入地理行业,只是一些江湖术士在鼓吹

  至于后来,一些江湖低级术士,按照自己的思想,发明的很多理气秘诀,互相打架,互相抵触,把自己扣上杨筠松、赖布衣等人的帽子,这是自娱自乐而已,元朝之前,立向技术非常粗糙,只能依靠肉眼观察太阳日影或者北极星定向。真正出现有点精准的罗盘,是大航海时代,传入国内,大概是明朝中期。

  这些复杂的理气技术,多是一些穷苦江湖术士编造的东西,自古以来,没有进入地理的核心。自古以来,基本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文人,编著相关的理气风水书籍。

  皇家,唯一出现风水理气痕迹的是,清朝东陵之乾隆的裕陵和咸丰的定陵,从当时的文字记录来看,都是三合技术。清朝其他皇陵,不是按照三合技术所作,比如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完全不合三合技术。

  乾隆的裕陵,按照三合技术立向,改变了地宫的坐向,乾隆一生都后悔,后世皇陵也不再有这个做法。裕陵的主要卜选者,比如户部郎中洪文澜、户部郎中董启祚、钦天监博士齐克昌、天文生熊振鹏等人,所编著的书籍来看,多是全部反对后世编造的理气学说。但是皇陵的是集体智慧的结论,融汇了很多人意见,所以三合技术,唯一一次留下明显痕迹的,就是乾隆的裕陵。

罗盘测量出精准的数据,是很难的,就连建筑室内只有几米的距离,都很难测量精准,室外几百米的砂水,加上自然界的模糊性,要精准测量,基本没有可能性。古代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6、理气技术的先天性缺陷

  理气技术,具有重大的先天性缺陷,造成永远无法转正,只能停留在江湖忽悠,但凡有点理性,能够独立思考的地理先生,就不敢过于依赖。那就是:罗盘测量误差太大。

  自然界,不是几何体,是模糊存在的。关于来水口、去水口、入首等等,九成八以上的信息是模糊的,谁也看不清楚,一人一个结论,很难统一,很难研究。

  多数墓穴周围全是植被、或者看不到水露白的位置等等,加上每个人的眼力不一样,很难清楚的测量入首和水口。

  笔者早年在南方出差,遇到五个理气的师傅,吹得口水冒泡,号称自己是秘传。我们一天看了五个坟墓,对于同一个坟墓,五个“高手”,关于来水、去水、来龙,竟然每一次,都是出现五个结论。有的误差小一些,有三五度。误差大的,竟然有三十多度。这与玄空大褂师傅,要求的经度在一度之内,完全不吻合。最后都说自己测量是秘传,自己是真法。

  最可笑的,关于墓碑的坐向,五个大师,同时测量,竟然还有常常有两三度的误差,可能是眼力和罗盘本身的误差造成的。

  相似的经历,笔者在广西也经历过,三个天星的大师,与笔者一起考验古坟,关于来去水口,从来就没有统一过结论,两个人测量,每次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数据,误差经常在5-10度。

  至于城市,更加是理气技术的绝地,城市建筑虽然水口相对清晰一点,但是格局太复杂,磁场太混乱,要精准测量建筑的坐向,难于登天。笔者做过实验,四个师傅,分开测量同一个城市建筑坐向,误差竟然在10-30度。每个师傅都说自己是准的,都说自己是秘诀。

  所以那些复杂的理论理论,和分金秘诀,一般都是受到屋内先生的追捧。他们在屋里推演得无比神奇,信心满满,热血澎湃,一到现场就急眼,或者装着看不见,自己麻痹自己,自己忽悠自己。

  只有三合技术,对于来龙和来去水的测量,比较放松,所以自古以来流传最广,很多坟墓在立向时候,不合三合,就用三合分金技术。合三合,就用完全用三合。但是这个技术,只能说没有坏处,规律性非常弱。

  至于星峰消砂,常常可以大概测量出来,但是每一个坟,都有几个星峰消得了,也有几个消不住的。加上,谁家都有不顺的情况,谁家都有一些好事,所以以此断事,有一定准确度。但是以此做风水,毫无价值。风水可以一定成都影响家庭运势,但是风水不能解决少亡、疾病、离婚、意外灾祸等重大问题,该发生依然发生。

  作为专业的风水师傅,这些复杂的理气技术要搞明白,但是不要依赖,不要迷信。

  结语

  笔者一直在摸索,现在看来地理精华,可能在于:脉气、形局和简单的方位理论。

  当然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去一线,去基层探索。

  地理技术,本来就有点玄,再加上很多江湖术士故意神秘化,甚至彻底神化,神神叨叨的,所以地理技术的核心精华自古以来,主要掌握在三种人手里:

  (1)、朝廷的钦天监官员,和州府的阴阳官手里;

  (2)、乡间精于地理的文人、乡绅;

  (3)、极少部分有智慧的土阴阳手里。

  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就是:要么有文化、或者要么有见识,能够辨别和思考,或许偶尔可以抓住吉凶之道,民间多数发家的坟、宅,都是出自这些人手里。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