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汉文帝霸陵被确认的消息,引爆整个考古圈。
自元代以来,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存在感的皇帝,陵寝一直被认为在汉长安城东南处的凤凰嘴,即今西安市东部灞桥区毛窑院村附近,属白鹿原东北部。
西汉帝陵分布图(旧)。图中「霸陵」为凤凰嘴霸陵,位于灞河之西,其南部的「南陵」为汉文帝生母薄太后陵墓,与凤凰嘴霸陵相距约4公里。图片来源:知乎
然而,凤凰嘴霸陵并非真正的汉文帝陵寝,明清时代的那些文人名士,如唐伯虎所写的「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可能都搞错了。
真正霸陵位置的确认,还要从一起盗墓事件说起。
01
盗墓而起的江村大墓
现今被确认为是真正霸陵的江村大墓,位于凤凰嘴霸陵及文帝生母薄太后南陵之间,北距凤凰嘴2.1公里,南距南陵2公里,大墓东侧米为文帝皇后窦皇后陵。
江村霸陵、凤凰嘴霸陵(过去认为的)、南陵、窦皇后陵,均位于白鹿原之上。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至少从年起,包括江村大墓、南陵、窦皇后陵在内的霸陵大陵区,及其他西汉帝陵陵区,遭到了多达数十起盗掘,尤其是年之后,盗掘之风更是猖獗。
仅年7月至9月,汉云陵(汉昭帝之母陵寝,位于咸阳市淳化县)和薄太后南陵丛葬坑便相继被盗。
以汉云陵被盗一案为起点,公安部门展开了一年多的追踪调查,共抓获8个盗墓团伙、计91人。
根据这一系列盗墓团伙的供述,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江村的江村大墓,曾多次被盗。为了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大墓开启抢救性发掘。
追缴回的江村大墓被盗文物。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其实,早在年的一次被盗文物追回案件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这座江村大墓。随后,在年的一次初步勘探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
江村大墓是一座拥有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
卫星地图中显示的江村大墓「亞」字形结构。图片来源:光明网
根据西汉陵寝规制,「亞」字形大墓只能属于帝陵区的皇帝与皇后,帝、后之下的嫔妃、贵族、大臣只能使用「甲」字形或「中」字形墓葬。
如今,在江村发现了「亞」字形大墓,那么墓主人应该是谁?
在霸陵陵区附近,文帝皇后窦皇后和文帝生母薄太后的陵墓都已确定。由此,一些考古人员初步推想,江村大墓可能就是汉文帝的霸陵所在地。
但是,如果江村大墓是文帝霸陵,那江村大墓以北2.1公里的凤凰嘴霸陵又是什么?
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前,一切的猜想都只能是假设。
根据《史记·孝文本纪》对霸陵的相关记载: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按照规制,西汉帝陵的封土一般高达约30米,武帝茂陵更甚,达到了46米多。
而上述霸陵「不治坟」一句,表明了霸陵并没有设置高大的封土。文帝「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的规定,体现了文景时期「与民生息」的政策。
汉武帝茂陵博物馆,位于武帝陪葬墓霍去病和卫青墓旁。图片来源:西部网
没有高大的封土作为标识,造成了后人很难准确定位霸陵的位置,这是造成「凤凰嘴霸陵」这个误解出现的因素之一。
本来,历代对于霸陵位置的记载,多是一个大致范围的表述。如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时代皇甫谧语,称「霸陵去长安七十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只称霸陵在白鹿原之上。
但白鹿原南北长约30公里,究竟哪处才是文帝陵墓?
单纯根据粗略的文献记载,并不能准确得知。
然而,到了元朝年间,霸陵的准确位置却被「考证」了出来,从而形成了明清至此前通行认知的「凤凰嘴霸陵」。
02
江村大墓被判定为霸陵的依据
专项负责西汉帝陵区考古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称,他们能找到的关于「凤凰嘴霸陵」的最早记载,出于元代文人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
「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骆天骧的记载指出了霸陵的具体位置——凤凰嘴。由此,人们便在凤凰嘴处为霸陵设碑,成为明清两代吊古缅怀的场所。
凤凰嘴霸陵,立有多通明清时代碑刻。图片来源:网易
骆天骧为何会将凤凰嘴误认为是文帝霸陵所在地?推测下来,原因可能有两点:
其一,凤凰嘴处于白鹿原北部,距离真实的江村霸陵仅2.1公里,符合历代「霸陵在白鹿原」的传统认识;
其二,凤凰嘴处的山丘状似陵丘,根据唐代「因山为陵」的规制,人们很容易将霸陵也归为「因山为陵」,从而将凤凰嘴处的山丘当作是霸陵陵丘。
但实际上,西汉的帝陵规制采用的是「封山起冢」,即利用高大的封土,堆积出山丘的形状。
凤凰嘴霸陵与唐太宗昭陵的「因山为陵」相比较。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以目前「事后诸葛」的角度来倒推,元代骆天骧的记载确实没有太多的依据。但是,在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之前,人们权且只能依照文献记载说话,这也正体现了现代考古学的重要作用,即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补充,甚至重新解释。
其实,早在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对凤凰嘴霸陵进行了一系列的勘探,但是勘探的结果显示,并没有发现任何陵墓遗迹与修陵动土的迹象。当时,考古人员的第一反应不是这里没有陵墓,而是「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太粗心了」?
于是,考古工作人员又对凤凰嘴霸陵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勘探,依旧无果。
不过,凤凰嘴霸陵的一无所获并没有让考古人员失望,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这正印证了他们对江村大墓的猜想。
北有凤凰嘴「一干二净」,南有江村「亞」字形大墓,虽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很多考古人员都在心底相信,江村大墓就是真正的文帝霸陵。
只差寻找证据了。
而证据,要用考古发掘来发现。
江村大墓考古现场。图片来源:听陕西(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官方账号)
第一,年的抢救性发掘,使江村大墓「亞」字形结构得以面世。根据发掘测量,江村大墓墓道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墓室边长72米、深30余米,完全符合帝王级别。同时,江村大墓并没有发现封土遗迹,符合《史记》霸陵「不治坟」的记载。
第二,在大墓周围的外藏坑,出土有大量写有「车府」「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铜质官印,用以模仿地下陵寝官署。而这些地下官署所围绕的中心,必定只能是帝王。
江村大墓出土的官印,摄于年5月7日。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第三,江村大墓东侧约米,便是文帝皇后窦皇后的陵墓,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江村大墓外围有一圈长达1.2公里,宽约米的夯土围墙。这一围墙将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墓合围成一个陵区,符合帝后同葬的规制。
江村大墓、窦皇后墓与夯土围墙。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以上三个证据,再加之凤凰嘴霸陵「一干二净」的证据,共同构成了「江村大墓的墓主人只能是汉文帝」的结论。
根据这些证据,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正式宣布确认江村大墓即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在近日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
「专家一致认为,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江村大墓)是汉文帝霸陵。」
而在年焦南峰发表的一篇论文《西汉帝陵选址研究》中,他还曾这样表述:
「西汉十一陵的具体陵址如下。汉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的凤凰嘴,......」
由此可见,考古学对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纠偏,意义重大。
03
霸陵选址背后的政治与军事考量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西汉十一陵中,有九座帝陵均位于汉长安城之北、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今属咸阳市),呈倾斜「一」字形排列。唯有汉文帝霸陵、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今西安市东南部的灞桥区与雁塔区(详见文首西汉帝陵分布图)。
西汉帝陵为何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布局?
首先,很多人会想到古代陵寝规制中的「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即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这在明清帝陵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如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长陵居中,连接着大宫门、七孔桥的主神道。长陵与主神道西侧(左)为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东侧(右)为朱高炽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
如严格按照昭穆制度,就会这样一左一右,按序排列下去。
明十三陵分布图。图片来源:明十三陵官方绘制
在清朝帝陵中,这种规制也得到了比较直接的呈现。
清朝共有两处帝陵,一为河北唐山遵化市的清东陵,一为河北保定易县的清西陵。
清东陵埋葬的帝王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西陵埋葬的帝王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后来溥仪在年去世后,也被安葬在了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含溥仪),均被分别葬于东、西二陵,虽未严格按照昭穆制度,但整体也遵循了这一规制,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帝,均是「一东一西」而葬。
因此,人们便联想,汉文帝霸陵选择渭水河南岸、脱离其父高祖刘邦长陵所在的渭水河北岸咸阳原,是否也有遵循左昭右穆的含义?
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清西陵光绪帝崇陵全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一猜想,被提及的次数很多,以至于考古学家也要在论文中对其论证解释(如焦南峰、马永赢《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论》),尽管它很容易就能被推翻:
西汉十一陵,九陵在渭水河北岸,仅二陵在渭水之南,明显与昭穆制度相悖甚远。
但为何汉文帝舍弃咸阳原不用,而选择汉长安城东南方向的白鹿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赢在其论文《汉文帝霸陵选址研究》中给出了一些说明,其中涉及西汉初年的现实政治背景。
首先,霸陵选址白鹿原,直接原因是文帝的生母薄太后为「二婚」。
「二婚」的太后,与儿子选新址为陵,有何关系?
据《史记·外戚世家》对薄太后的相关记载:
「豹(魏豹)已死,汉王(刘邦)入织室,见薄姬(薄太后)有色,诏内后宫,岁馀不得幸。......一幸生男,是为代王(汉文帝)。」
薄姬本是反秦群雄之一、魏王魏豹的妻妾,同时,薄姬的母亲也是魏国的宗室。后来,魏豹在军事斗争中被汉王刘邦所杀,刘邦见薄姬有几分姿色,便纳入后宫。
但「被二婚」的薄姬,并不受高祖刘邦待见,是以「岁馀不得幸」。后来,刘邦的另外两个妃子管夫人、赵子儿,向刘邦诉说薄姬的苦楚,刘邦觉得薄姬可怜,便去临幸了一次。
结果,刘邦的一次临幸,薄姬便生出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后来的代王、汉文帝刘恒。
高祖刘邦及刘邦与吕雉之子、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后掌权称制,薄姬与刘恒地位均不高,母子二人相依生活于封地代地(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
公元前年,吕后去世,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吕氏势力,并迎立代王为帝。
汉文帝继位后,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其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二是其母薄姬的地位问题。
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为树立「政变即位」的合法性,尊其母薄姬为皇太后是必要的。但是,在设置帝、后陵寝中,薄姬皇太后的身份便惹出了一个问题。
按照陵寝规制,皇帝与皇后葬于同一陵区,而如今,高祖刘邦与吕后已然安葬,此时若将薄太后安葬于咸阳原的高祖长陵之侧,是按照皇后的规制?还是按照嫔妃的规制?
吕后葬于高祖长陵区,薄太后如入葬长陵区,按制只能以嫔妃规制。图片来源:搜狐号-申威龙
文帝为了抬高其母的地位,当然不愿意按照嫔妃规制将薄太后安葬于高祖长陵之侧。同时,汉文帝是一位被收入「二十四孝」的孝子,「孝」的要求也不允许文帝以嫔妃身份安葬薄太后。
于是,文帝便另选陵址于白鹿原,按照「后」的规制安葬其母,薄太后南陵、文帝霸陵,均葬于白鹿原北部。
薄太后南陵出土的精美金器,也表现出文帝对其母厚葬的态度。虽说文帝提倡「与民生息」,其陵寝修建也体现了这一政策,但整体而言,汉唐中国盛行厚葬之风,在西汉陵寝中略显「薄葬」的霸陵陵区,相较于宋及之后的帝王陵墓,仍属「厚葬」范畴。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
其二,文帝选择将陵址定于汉长安城之东,除了上述微妙的政治关系外,也有着现实的军事考量。
马永赢在论文中指出:
「皇帝陵墓的选址必然会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为其附设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防范手段。」
陵邑,是西汉帝陵的配套设施,西汉会在陵区旁边设置邑地,并迁徙人口驻扎此地,从而起到对帝陵的守护作用。
但同时,陵邑也是汉长安城的外围防御建筑之一。
西汉十一陵与陵邑分布。图片来源:陕西文明网
从上图可知,高祖长陵、文帝霸陵周边均设有陵邑。以长陵邑为例,长陵邑位于渭水河之北、汉长安城正北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子今在其论文《西汉帝陵方位与长安地区的交通形势》中称:
「长陵位于长安正北,控制着北向甘泉宫的驰道。由甘泉宫所在的云阳再向北,有直道直通北边长城防线。」
汉初时期,西汉北方的匈奴对长安有着巨大的威胁,西汉帝陵及诸多陵邑修建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原高地,有着明显的军事防御作用。
西汉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但并不代表来自东方的威胁并不存在。
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之东,素有「崤函之固」之称,但这并不代表崤山、函谷关是牢不可破的。秦国历史上,六国曾多次破关而入,秦朝末年,刘邦、项羽也曾相继破关入秦地。
因此,在高祖长陵邑、惠帝安陵邑已初具规模后,文帝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修建霸陵与霸陵邑,也有防御东方的军事意义。
江村大墓中的一处马坑。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
一个小小的霸陵,单从它本身来看,争论的只是陵寝的具体位置问题,但是陵寝选址的背后,却往往有着现实的政治考量。
一个看似细微的考证问题,也会有着更大的历史叙事。
但是,这一历史叙事的考察,必须建立在考古学视野、以及更广阔的西汉历史地理视野下。
如果没有现代考古学的科学方法与态度,人们还将以凤凰嘴为霸陵所在地;如果没有对西汉陵寝整体分布、西汉历史地理、汉匈关系、关中与关东地理环境的考察,也很难窥探到帝王陵墓与汉长安城外围军事防御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在中国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虽然在学科分类上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现实的学术研究中,它又与历史学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分悠久、深厚的「信史」传统国家,但在科学的现代考古学下,「信史」也有被重新诠释的可能。
考古发现能帮助我们的,就是认识更真实、更久远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