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但看重今生,更在乎身后事。礼仪之邦,啥事都有个规矩。
首先就是宗庙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明白儿的,身份越高庙越多,平民就无所谓了。
为什么要说宗庙制,是因为以它延伸出了“昭穆制度”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息息相关。
啥是“昭穆制度”?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
比如:始祖居中,按照左昭右穆排序。下层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再下面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讲的是不是又清又细?也是因为如此,古代帝王选择安息之地也是这样安排的。可结果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了个孝陵,名字里就带了个“孝”,他咋想的可窥一二。
但是这老头儿太鸡贼,出殡还摆了个迷魂阵,以至于他到底有没有葬在这至今无人知晓,而他的继任者,在他去世后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别提墓地了。
万历皇帝朱棣不想在南京待了,迁都北京。都是迁了,以后自己和后辈儿孙的埋骨之地咋整呢?回南京孝陵,太远啊,估计他也不大乐意回,不如就在附近另寻好地儿重建吧。
就这样有了明十三陵。顾名思议,这里埋葬了明13位皇帝。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朝因此有了两个陵墓,而明孝陵明面上也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待着,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他所葬的那座山名叫独龙阜,真是让人有点原来如此的意味儿。
明朝历代帝王最终没能葬在一起,那清朝呢?瞧瞧就知道了。
清朝入关时在盛京有三陵:辽宁新宾清永陵。陵内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敦和叔父塔察篇古;沈阳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清昭陵,太宗皇太极的陵墓。
同样的问题来了,入主中原葬回老家太远啊,就近再找吧,就这样顺治帝建造了清东陵。
康熙皇帝到是听话,紧随老爹的脚步,再其孝陵的左边建了自己的景陵。
可雍正就不乐意在这儿了,他翻来覆去找啊找,就是没有一块好地儿,咋整?自己又不能明说,只能示意机灵点儿的大臣帮忙点破,自己还得装装样子,这样不好吧,朕可是很孝顺的呢。最终在大臣们不停的劝说下,才“不得以”换了个喜欢的地儿。
清西陵有出现了。雍正高兴了,乾隆发愁了。咋整?跟着爷爷还是爹,太难了有没有?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乾隆皇帝脑洞大开,大胆创新。他以“昭穆之制”为基础,以北京为中心,他要求从他开始,按照左昭右穆的规矩子孙分别葬开东西陵内,这样两处都有人,都不至于冷清,同样也省的后人为难,真是一举多得。
那他如愿了吗?让他没想到的是,没人听话,他的美好理想落空了。
除了儿子嘉庆听话的葬在了西陵,孙子道光就从原定的东边搬去了西边,慈禧的儿子同治从西边转回了东边。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