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中国古代帝王陵寝,见证王朝兴衰古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329660.html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年),面积达余平方公里。当年的雍正皇帝看过奏章之后认为清西陵的位置“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清西陵的选址、设计和营建,严格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选址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的宽阔谷地,这里万山拱卫、众水朝宗,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既雄奇壮丽,又清幽典雅。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古代陵寝建筑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陵区内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

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

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宫被盗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内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丝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铜梁铁柱等,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

陵寝管理机构

现在西陵境内以满族为主要居民的村庄,在清代时都是陵寝管理机构营房。这些营房的形成,始于雍正建泰陵,止于道光慕陵建成后。泰陵陵寝兴工后,为守护山陵亿万年永远之计,于雍正八年至乾隆元年先后在陵区周围设立陵寝管理机构,负责陵寝的工程管理、祭祀等各项事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守护队伍。这些陵寝管理机构分工不同,各负其责。

东西府是陵区的最高管理机构,其官员由皇帝的兄弟子侄等皇室人员担任,其职责是监管、督察陵区一切事务,有权直接奏报皇帝。

泰宁镇总兵是陵寝最高武职官员,负责八旗营和绿营的事务,泰宁镇镇台是陵寝最高文职官员。

陵寝工部负责各陵寝的维修工程,制造部分祭器,制作各陵区在清明节祭祀时供放的大小佛花,制造各祭祀时所焚烧的金银稞纸张,负责预备清明节行敷土礼所用的净土、土筐、黄布护履。各妃园寝的四时大祭之日,司员还要协助内务府、礼部安设桌张、摆列酒樽等。

绿营是绿营兵居住的营房,因为绿营兵都是汉八旗人,所用旗帜是绿色的,所以又称绿旗兵。他们负责陵寝外围的保护工作。

八旗营房居住八旗兵,专职负责陵寝周围安全,并参与陵寝的祭祀活动。

陵寝内务府主管行政和司法。司员到礼部库房领取、送还祭祀时所用的各种金银器皿,制作祭陵用的各种供品,熬制奶茶、启闭宫门,殿门,打扫地面,支放雨搭,燃熄灯火,请送神牌,摆放桌张,陈列供品,递献奶茶,管理树木。

陵寝礼部主要负责生产和供应制作祭品的各种原材料、物品,主持祭祀仪式、监礼、赞礼,读祝文,焚化祝帛、纸锞,割除杂草,打扫地面,会同陵寝内务府、八旗兵共同管理金银器皿库,宰杀牛羊,制作肉食祭品,如太牢、少牢等。

军事考场是官兵练武之地。

如今,这些陵寝机构营房的地址依然存在,只是名称已被村庄名称所取代,并且,现在有的一个村庄包含了过去的多个陵寝机构。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清西陵矗立于易水河畔、永宁山下,历经三百春秋,向世人诉说着清王朝的兴衰存亡。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