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清朝有历史记载正名的皇帝,但却是没有真正实权的皇帝。
年仅四岁登基,应该比其他的人,更早享受到了权力的熏陶,沐浴着皇室的光辉。
少年之时,建功立业,为清朝即将衰败的基业,注入新兴的活力,那光绪在清朝的记载史书中本应是鲜活而又多彩的。
但事实上,光绪的一生,都如同黑白分明的史料文字一般,暗淡又无光。
牵引着光绪前行的,从来不是清朝破云见雾、即将迎来的光明,而是身上四处捆绑、处处受限的木偶线条。
线条终点的拉引之人,正是清朝真正的掌权者慈禧。
不知算不算上天的眷顾,光绪憋屈悲惨的一生,没有太过长久。
三十八岁那年,光绪悄无声息死在了清朝的深宫之中。无人知晓,更无人伴之左右。理应是清朝无比尊贵的皇帝,却在一片喧闹声中,静默无声的死去,为光绪悲惨的一生再添凄凉。
然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清朝的光绪皇帝死后还不知何去何从。因为光绪的崇陵还尚未修建,光绪的棺材,也就只能暂时放置在观德殿中。
光绪的出殡仪式
光绪驾崩的消息传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才和清朝的众多大臣商量光绪的后事。不过可笑的是,此时慈禧的陵墓都已经修建完工,两天后安葬光绪的崇陵,才开始动工。
四个月之后,光绪的出殡仪式,终于由清朝政府举行。好在光绪此时已经阖眼咽气,不然光绪的棺材板怕是压不住了。
年3月12日,清政府为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举行声势浩大的出殡仪式。在光绪的出殡当日,杠夫多达人,花费白银45万两。
负责光绪出殡的队伍,需要将光绪的梓宫(指皇帝的棺材),从北京运往清朝当时的西陵梁各庄,暂时安放。等待崇陵修建成功,方可将光绪下葬。
可是北京到西陵的距离足足有里,借助交通工具也需要不少的时间,更不要说徒步前行。
清朝政府为了光绪路上的“安宁”,还是没有选择当时北京已经开通的铁路,而是带上成千上万人马,步行运送光绪的尸体。
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耗费了整整四天三夜的时间才将光绪的棺材带到了清西陵的梁各庄。
虽然路上狼狈不已,但是皇帝出殡的气势,还是做足了的。整个出殡队伍的数量,堆积起来长达十几公里。
清军分成了十路的纵队,跟在光绪的梓宫后面,而随行的还有隆裕太后,和其他皇室贵族,以及清朝的诸多文武百官们。
随行运送这些跟着出殡的大人物的马车,就多达多辆,抬皇杠的人员也多达人。此次光绪出殡仪式足足花费了四十五两白银,可谓是给足了风光。
光绪生前没有享受皇帝真正的实权,死后倒是体验了一把身为天子的尊荣。
不过这所谓的天子尊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毕竟在光绪的出殡仪式中,一路看热闹的民众聚集了不少。却无人下跪,跪拜这位哪怕是空有清朝天子虚名的光绪皇帝。
清朝政府在光绪去世后,也要求各个学堂里的学生在灵堂祭拜。原本应该是无比沉重哀痛的氛围,那些跪地叩头的学生们,却毫无顾忌地大笑。从这也不难看出此时的清朝,在民间早已没了威严和民心。
光绪的崇陵修建
年,清朝政府为修建光绪的崇陵,选择了西陵的金龙峪谷地兴这块地址。直到第二年春,崇陵才开始真正动工,共同一起完成崇陵施工的,有二十多个厂商,以及六千多的工人。
由于崇陵的修建太过仓促,所以比起清朝前几任皇帝的陵墓,崇陵的规模要小得多,并且在修建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清朝政府的威慑力不比以前,修建崇陵的工人,隔三差五就会抱怨施工条件太恶劣。还因为天气极端冷热变化停工数次,清朝政府只好为这些工人们提高薪水。
崇陵还尚在建造期间,清朝就面临了灭亡危机。
溥仪被迫退位时,与袁世凯商量继续崇陵的修建工作。只是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短缺,袁世凯口头上答应了,实际并没有银两支撑崇陵的修建,崇陵工程也就被迫停工。
直到年,这座为光绪修建的崇陵才完完全全建成,总共投入了万两白银。
光绪在死后的五年,终于得以安眠在自己的陵墓里,结束了他曾轰轰烈烈,又黯淡退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