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刨出的刨花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付鑫源摄
选料、开料、刨平、画线、开榫、凿卯……一番细致的操作后,近10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一块普通的木料变成了一件精美的斗拱。伊德民在自己古香古色的小院里制作木工件。王斌摄
近日,在河北省易县东旮旯村,记者见到了51岁的伊德民。他从事木作手艺已有30多年,作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木工技艺的传承人,始终以匠人精神良心做活,力争使每一个木作物件既美观又耐用,让古建熠熠生辉。伊德民说:“木头是死的,人是活的。作为一个手艺人,做每件作品的时候都要用心做活,把匠人的魂融进去,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是手艺人的良心。良心就是手艺人。”伊德民正对木材进行刨平。付鑫源摄
易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境内清西陵陵寝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弘,高度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和水平。多年来,在清西陵营建和修缮过程中,易州古建工匠应运而生。陵寝的维修者,经过反复推敲、创新,逐步摸索出整套工艺模式,熟练掌握了清代建筑中的木作、石作、瓦作、油漆作、彩画作等工种技艺。在充满古老智慧的飞檐斗拱中,易县木作技艺精湛,独树一帜,通过拜师学艺,口传心授,饱含着巧思、凝聚着匠人之魂的独特技艺生生不息。伊德民所做的木作物件也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伊晓旺就是其中之一,他说:“看到师父做的木作物件非常漂亮,我也对木作产生了兴趣,我跟着师傅学习一年半了,现在掌握了一些木作技艺,但是还远远不够呢,我会努力学下去,把木作技艺学习好、传承下去。”伊德民正在教学徒组装斗拱。王斌摄
目前,易县从事古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企业达30余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全县古建产业年经济效益突破2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易县为基地,以北京为轴心,易州古建工匠艺人遍布全国各地的新局面。来源:保定市易县融媒体中心转载:学习强国保定学习平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