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引领彰显优势文化浸润共通共融光明日

海淀区商务局在赤城县开展消费扶贫展销对接。资料图片

易县鹅养殖企业带动当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宿雅男摄/光明图片

赤城县样田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资料图片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区内教育文化发达、科技智力密集、高新企业遍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深处的保定市易县,既是这句千古绝唱的发源地,也是用担架和小米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

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东部、白河上游的赤城县,是首都北京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同饮一河水,更让海淀区与赤城县两地命运紧紧相连。

年12月,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河北张家口学习考察期间,京冀双方签署了《全面深化京冀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13个区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16个县(区)也分别签署了《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议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和赤城县、易县互动频繁,部门联系密切,乡镇结对扎实,社会帮扶火热,有力推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据了解,海淀区帮扶赤城县、易县以来,先后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7亿多元,落地项目余项。海淀区立足自身优势,从科技、文化、人才等多方面赋能两县,助力脱贫攻坚。

1、科技赋能助力加速发展

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如何发挥全国科技“高地”优势,点亮脱贫攻坚战中的科技之光?这是海淀区在帮扶赤城县、易县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开展协作扶贫工作的海淀区干部,不仅带着海淀“不忘水源涵养地,携手同行小康路”的情怀,更带着海淀的科技能量,打造出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技扶贫”品牌。

北京市光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赤城县建设两条现代化工业生产线,形成远红外低温辐射电热、反射隔热涂料、空间膜结构等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发展量子健康科技产业。麦特科技有限公司在赤城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投产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电子元件生产线。其出产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音响设备、汽车电机、航空航天、磁悬浮列车、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生产企业的落户,增加了当地赋税和就业,同时促进了五金配件、物流运输、餐饮房产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用海淀区帮扶资金建设的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基地,集现代农业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集中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7大类39个蔬菜新品种,配套示范有机基质栽培、漂浮板育苗、木醋液调节剂、水肥药一体机等21项新型实用技术。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对赤城县15个扶贫产业园进行管理,园区图像及温湿度等相关参数通过平台传送给远在北京的科技专家团队,帮助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分散经营为物联网下的规模经营,成为赤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田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扩散核心区。

在对口帮扶易县脱贫战役中,海淀量身定做了“海淀研发、易县制造”的科技帮扶路径,为老区人民打造了一把稳定脱贫的金钥匙。

军民融合雷达产业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落户易县,该产业园经海淀区牵线搭桥,由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所投资建设,地址在易县经济开发区,总投资8.1亿元,占地亩,主要建设气象雷达、测量雷达等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1亿元,税金万元。现已完成调试车间建设,雷达生产线竣工投产,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可为当地提供个就业岗位。

科技赋能之下,当地产业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导向的扶贫工作机制也有了更强大的支撑,海淀区精准扶贫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赤城县、易县脱贫攻坚加速走上发展快车道。

2、文化赋能助力绿色发展

海淀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而赤城县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海淀区在帮扶过程中始终注重利用赤城县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用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做好扶贫协作的“大文章”。

海淀区通过在当地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助推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北京居易国际投资开发的海坨小镇是集智慧农业、高山运动、山野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度假项目。投资达30亿元,覆盖7个村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小镇全部建成后,将带动人就业,年综合税收2亿元。海淀区四季青镇与赤城县签订框架协议,总投资20亿元打造集高端农业、康养旅居、乡村休闲为一体的“新四季青人民公社”。新雪国、童话小镇、明悦乡居等项目相继落地,逐步形成了以康养旅居产业为引领的发展思路,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可持续有力发展。

文创赋予新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精准扶贫需要地方滋生出内生动力,而赤城县、易县本身具备优势资源与文化内涵,缺乏的不过是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和包装。文创产业就是将现有优质资源的深层次东西挖掘出来。海淀区文创产业发达,通过带领赤城县企业到圆明园学习文创经验,请文创团队帮助赤城县催生新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文创拉动脱贫的新路。

易县历史悠久,县内不仅有狼牙山等青山绿水,更有多处古文化遗址,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开发易县旅游既能帮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致富,又能保护好太行山这个北京的绿色屏障。

年,海淀区出资万元援建了易县狼牙山香泉谷现代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和易县太行水镇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让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景区就业、销售产品等方式“链”入产业,多渠道增收,稳定脱贫。景区建成后,海淀区还通过协调海洋国旅等旅行社向易县输送游客,两个景区建成后第一年的五一小长假,就接待北京游客25万人,创收0多万元。

3、人才赋能助力长久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海淀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优秀人才的主阵地,积极组织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投入支援扶贫、献身教育、服务医疗的伟大事业当中。同时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当地人才培养,真正帮扶出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开展农村劳务实训培训,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名;通过多媒体授课、“点餐式”授课、“互动式”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授植物保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新形势下的中药材生产等知识。

海淀区卫健委为赤城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在京培训人次,在当地培训医生人次,先后派出26名医护专家到赤城县开展医疗支援。共向赤城县医疗机构输出15项医务管理制度和26项医疗卫生技术,有效提升了赤城县相关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海淀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易县22家基层卫生院签约结对,实现卫生健康领域全覆盖。

通过建设远程医疗会诊平台,海淀区着力推医院、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如今,患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北京专家的诊治,既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打造一班“带不走的园丁群”。海淀区先后派遣59名优秀教师到赤城县支教交流,区教师进修学校为赤城县中小学近名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多名中小学新任教师开展新任教师培训,对全县中小幼校长进行职业培训。赤城县21所学校均与海淀区的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教学水平、办学质量。海淀区还与易县26所县域学校实现了结对全覆盖。今年外出就业务工受到疫情影响,海淀区积极组织线上“云招聘”,并通过以工代赈和公益岗位等方式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增收。

人才赋能之下,通过人才之间技术技能的交流转移,把海淀区的优势逐步嫁接到赤城、易县,激发两县内生动力,提升竞争力,变海淀区拉着赤城县、易县跑为海淀区携手赤城县、易县并肩跑。

(本报记者董城张景华耿建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