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城西约8公里,距北京市公里。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年),完工于年,历时年,是我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西陵主要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分别建有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四座皇陵和相应的后陵、妃园寝。
▲泰陵火焰牌坊
在此介绍泰陵火焰牌坊和慕陵神厨门窗修复两个研究型保护案例。
泰陵火焰牌坊修复火焰牌坊位于泰陵神道最南端,是清西陵整个陵区的门户。因牌坊顶有火焰纹装饰,故俗称火焰牌坊或火焰牌楼,青白石建造,东西总长26米。
根据调研访谈及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石牌楼石梁断裂距今至少约五十年以上,具体断裂时间无法考证,石梁断裂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有效的修缮。东次间“小额枋”折断,现塌落石枋已搬至旁边放置,牌坊局部用钢柱支顶。通过细部观察,可知石柱上分别开卯口,石枋仅承担自身重量。
▲采用全站仪对牌坊柱础进行测量和分析
在确定修复方案之前,首先要对火焰牌坊做一个全面的体检,分析它的病因。通过地基勘察发现,东次间边柱微有外闪,采用全站仪对牌坊柱础及台明进行高程抄平,以便进一步分析是否因东侧地基沉降造成石柱外闪,从而引发石枋拉扯剪切断裂。
通过测量数据得出,柱础基本水平,无明显沉降趋势。台明虽然呈现一定的下沉趋势,但考虑到台明石可能略带泛水坡度,且东西长度接近26米,坡度不足0.14%,基本可以排除地基沉降因素。
通过材性勘察发现,从宏观上看,断裂的石枋并无其他隐裂,表面风化较轻微。从微观角度,对断裂石枋断面进行了少量石材取样,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组成鉴定等方法,分析断裂石梁的石材为白云石质大理石,颗粒较长,断面风化轻微。
其次,我们也做了访谈。牌坊最边上的柱子上有很大的裂缝,大概两三厘米的样子,怀疑是柱子的歪闪问题。通过访谈发现,它被偷盗过,是追回来后用吊车再归位的。
因为有一定人为干扰,所以造成柱子出现了倾侧,而不是地基的问题。这个地方是不是一定要归位还是一个问号,我们从完整性考虑觉得如果有条件归位还是要归位,但是还要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看它是不是具备这个条件。
调查评估表明,泰陵火焰牌坊无地基沉降、无明显材性缺陷,可以考虑归安加固。在修复方案中,针对百年前泰陵大红门牌坊的加固先例,提出了改进方案。之前的修复,在断枋下增加木料支顶,形成“门式框架”。
百年之后,由于加设的木梁、柱改变了原有结构力的传递路径,柱顶石被压裂,同时也加大了此处基础的受力,易导致基础受力不均发生沉降,文物建筑产生新的残损问题,且加设的木梁、柱对文物建筑外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火焰牌坊修复方案改进示意图
改进方案为断梁归位,树脂粘结,内部加入抗剪键,碳纤维布加固。石梁加固完成后,归位前在原地进行荷载试验,在地面设置支座,将拆卸后的石构件依次叠放,测量底部石梁的应力、应变、挠度,确保石梁修缮归安后的安全稳妥。
此加固方案保证了原有结构力的传递路径,采用粘接与碳纤维布结合加固,在满足原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去除了工字钢框,减小了因修复对文物建筑风貌的影响和扰动,同时在后期积极监测,观察断裂石梁及火焰牌楼的变化情况。
慕陵神厨门窗修复慕陵神厨库位于慕陵神道东侧,自成院落,坐东朝西,正座为神厨,南北为神库,东南角为省牲厅,共四座建筑,是存放供器和备办祭祀牺牲贡品的礼仪性建筑群。神厨早年做过学校,后改为羊圈,屋面经过维修,前檐装修全部缺失,现已废弃。
根据西陵内相关的朝房、神库现有的门窗式样,维修中打算添配恢复装修——通间两扇推窗。帝陵与后陵建筑尺度不同,帝陵神厨的门窗恢复是否可以参照后陵和其他建筑?
为此,我们开始查找大量资料,寻找相关依据。崇陵(光绪)工程做法册(宣统元年油印本),显示为通开间的大直棂窗,而非通常所见的通开间两扇推窗。
天坛神厨恢复后为通开间的大直棂窗样式;康熙景陵神厨库平面糙底图档为通开间的大直棂窗;泰陵神厨库次间无间框墩肩做法痕迹,也指向通开间的大直棂窗;昌陵文物库房存放的大窗实物也指向通开间的大直棂窗。
最终我们舍弃原通间两扇推窗的方案,更正为通间一扇直棂窗的方案。
通过文献、实物、实例、图档等多方资料支持,确认了恢复方案的可靠性。最后的施工状态,至少从形象上不会造成更多历史信息的误会。虽然说我们恢复的装修难以做到%都是正确的,但至少把错误做法降到了最低。
总之,严谨的文物修复源于准确的价值分析,准确的价值分析又源于全面的基础研究,研究除了材料、工艺、测量记录手段,仍无法跨越最基础的建筑史和原形制方面的研究。
-END-
来源:中国文物报|部分图片为编辑所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