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松愈茂
位于北京西南90公里的河北易县,有一处规模宏大,中国现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清西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清西陵不仅成为易县金牌景区,河北省文化形象名片,更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清西陵景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用一树苍翠点亮了满园春色。
向挖掘要资源融在文脉深厚
纵览易县年至今编撰的十余册清西陵史学专著、十余册业内专刊,可以充分感受地方学者对挖掘整理清西陵历史文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可以充分感受其所承载的史艺价值。
清西陵始建于年,完工于年,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等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楠木雕龙隆恩殿,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等代表性建筑成就了它的独一无二。
北易水河及其17条支流纵贯陵区,株古松和20万株幼松遍布陵区,有“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之誉,具有极高的休闲、养生价值。满族民俗、技艺、饮食等文化在守陵村里代代相传,成功申报一项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非遗和四项市级非遗,浸润出独有的地域文化,养育了一方水土。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发展底色,易县旅游的科学定位更为景区快速发展带来不竭动能。清西陵景区借势而为,按照核心区建设做减法,软件及配套设施做加法,充分挖掘山、水、林自然资源,实现陵、村、人协同发展,全面推进5A创建工作,真正让拥有世界级IP的清西陵成为文化自信所在。
向活化要出路融在内外兼修
在位于景区腹地的听松书院,精美文创产品倍受游客青睐。听松书院的主人梅静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原创文创产品,把深刻的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文化让大众可以去接受,去理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真正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景区大力推进演艺进景区、文创进景区、学术进景区,在特展中显大手笔,在文创中见小细节,让文物有“温度”,文化有“触摸感”,增强了旅游生命力。
演艺进景区。摆字龙灯,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据传,清乾隆年间为纪念雍正在位十三年文治武功所制。曾几度没落,后通过引进市场机制,申报非遗,景区展演,不仅成为景区文化亮点,还多次在国家、省市展演中屡获殊荣,还登上全国农民春晚舞台。并高度还原皇家祭祀场景,带游客穿越时空,在这里“祭祀祖先,慎重追远”。如今,摆字龙灯、祭祀大典、传统戏剧、民俗故事已成为吸引游客走进清西陵的新元素。
文创进景区。立足景区特色,听松书院和九凤山文化苑两个新文创项目落户运营,25大类近百种文创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文旅版块内容,让游客耳目一新。
展览进景区。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以做好展览展示为切入点,让文化与民众面对面。编制展览展示方案,举办历史文化、建筑科普、现代教育、风光摄影、书法绘画等展览,并聘请业内知名展览展示公司国术科技筹划推进15个展览展示项目。邀请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等业内专家走进景区,与游客分享交流。通过说、唱、演、画等多种形式,让清西陵的历史文化以各种鲜活的方式走出皇宫大殿,走到社会民众身边。
向传播要效益融在多元发展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诗和远方”的组合,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新媒介相融合,让清西陵走向品牌栏目、走向互联网,走向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