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听到“河”,总让人想起被称为“民族摇篮”的黄河,河不仅仅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描述,它已成为了悄然勾起无数人回忆的始作俑者。在我的童年,这条河开启了我的“西游梦”,唐僧师徒四人在这里留下了我与她的初面。长大以后,因了对古文化的敬仰,手捧着横跨永定河之上的卢沟桥邮票,激动无以言表。年3月29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5《古桥》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3枚就是“卢沟桥”。
对于这条河上的建筑,以及这条河中流淌的宽广内涵,我们在它身边成长起来的每个人都有着与它剪不断的爱与憧憬。这是中国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上游源於山西省宁武县的桑乾河,在河北省怀来县纳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厅始名永定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平方千米,平原面积平方千米。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入海河,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壶流河、洋河、妫水、清水河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永定河流域持续多年干旱少雨,下游常年处于断流状态。
古时候,它称为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旧名无定河,由于地势原因,古时,永定河流域常常水患连连,对北京城内城外造成极大威胁。永定河因为经常泛滥更改河道,得名“无定河”,康熙帝改名“永定河”。
就像所有的河流一样,永定河也有它自己的故事,百姓为避免灾患,安稳生活,由此产生了许多烩之人口的永定河传说,极具代表性的是《河挡挡河传说》《石景山和湿经山传说》《永定河镇水牛传说》《王老汉栽种河堤柳传说》《冯将军严惩老兵痞传说》《麻峪村由来传说》《刘娘府传说》等。
这些传说的基本特征与史实和神话紧密相联,如河挡挡河传说与刘靖治河史实有关,王老汉栽种河堤柳传说是古代治河在河堤栽种柳由来,冯将军严惩老兵痞传说更具史实依据,而石景山、湿经山和石经山源于《西游记》唐僧取经的神话。永定河古代传说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当地流传广泛。永定河传说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文明的脚印。永定河的传说穿起了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发展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资料;同时也反映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斗志和精神,这给了后人无限的启迪空间,让在北京以致有幸了解这条河的人在其现实和教育双重价值下,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
永定河在北京南部一段因为长有大量芦苇,因此被称为“芦沟”。河上有著名石桥芦沟桥,也称永定桥。后因河水泛滥芦苇消失。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亦称永定桥、马可波罗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弧拱跨度为11米,扁平率为0.69。
该桥始建于金大定十九年(公元年)6月,明昌三年(公元年)3月完工。全长.5m,宽7.5m,有11个涵孔,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石狮“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据记载原有个,现存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那是我第一次与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面,相逢一面便将我紧紧吸引,工匠的巧夺天工不得不让一个还在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迅速学会了执着与责任,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站在桥上的我,百感交集。
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年重修,康熙帝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帝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年,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破四旧”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至今依然能够看到修复痕迹。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年后铺设的柏油和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永定河,这条惠泽了乳汁的母亲河,养育着我们发展中的城市,她怀中的子嗣携手相约在春风中,一同在那博爱与容纳里遥望着河面随风而舞的百花,此刻的我们,就站在河边,与那自然界里醉人的美——相约着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