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皇帝,历史上就是一个铁腕人物!他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敢于突破祖制,整个清朝皇帝里,也算是最独特的了。
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康熙,就给了他一个很糟糕的评价,几乎毁了他的前程。
他先是诚惶诚恐,继而韬光养晦,敛情收性,成了一个藏而不露的人。
他“努力”做出不问政事,恬淡养心的形象。经过多年经营,他恳求父皇,删改掉对他的负面评价:“为人轻浮,喜怒不定”八个字。
待到雍正如愿当上皇帝后,一改之前皇帝住在乾清宫的老传统,将养心殿设为寝宫。
他说,父皇在乾清宫生活六十年,实在不忍心再去那里居住。这样一来,原本素朴平常的养心殿,地位大大提高了。以后的皇帝们,都住在养心殿。这里发生过很多历史大事件,那是后话。而此后乾清宫成了皇帝办公,召见大臣的地方。死后灵柩停放在乾清宫。
不只如此,雍正在为自己选择万年基地的问题上,同样“不走寻常路”。
通常皇帝都是刚一登基,就着手置办自己的陵寝事宜,他们并不回避这个事情。
除非登基时年龄太小,死时又太年轻,未及建陵。如顺治和同治,都是这种情况。再有就是咸丰,一直想建陵,又苦于财政困难,到死也没能开建。
雍正为建自己的陵寝,自然是不会含糊。但他登基后,一直忙于兄弟间的争斗,因此到雍正八年,才开始规划筹建陵寝一事。
清朝“以孝治天下”,因此帝王陵寝,必须是“子随父葬,祖辈衍继”。也就是说,雍正的“万年基地”,只能选在清东陵,守着康熙的景陵。
雍正派出风水师,在东陵进行堪舆。当时交通不便,查看风水,是个辛苦活。山地丘陵,都是靠双脚来丈量。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好容易选中风水宝地,择吉日开工。看起来一切顺利,雍正的陵寝,也确定下来。没想到,时间不长,出事了!
随着工程进展,向地下掘土,竟然发现了大量沙土!谁都知道,这是建陵寝的大忌。因为,这就意味着,将来会出现地宫渗水。
这个工程肯定是不能继续了,接下来是再命人堪舆找宝地。雍正的死党老十三,全权负责此事。
为了给皇帝哥哥找个长眠的好地方,老十三费尽辛劳。他查山势,看地貌,预订几个方案。最终发现河北保定易县,有个非常理想的好地方。
这个地方,与雍正父祖的清东陵,相距三百多公里。
由此引出人们的种种猜测:他是心中有愧,不敢面对父祖?不然为什么会不惜违背祖制?
有人说他是要建规模超大的陵寝,守着父祖就不能“发挥”了。他会成为清西陵的始祖,后辈子孙会以他的泰陵为最大。
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原因之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雍正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且其自视甚高,认为功德无量。
他做出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那就是石牌坊的数量!
雍正对牌坊似乎情有独钟,大家看雍亲王府,今天的雍和宫里的三个木制大牌坊,应该能找到答案了。
石牌坊的主要作用是表功德。看起来,雍正对自己的名誉非常看重,他要将自己的功业,以石牌坊的形式“记录”,让千秋万代后世子孙,感念其恩德。
最终,雍正的泰陵安放了三个大石牌坊!这可是顺治、康熙陵寝都没有的。这样的“任性”,或许就是康熙眼中的“轻浮”,也算是“喜怒无常”了。
由此看来,陵寝必须远离清东陵,不然泰陵的规格就大大的越制了。
清朝入关,皇陵分在两处,也算是一大奇特之处了。
雍正的“任性、无常”,给后世乾隆造成极大困扰。为此他反复思量,拿不定主意。
如果依照“子随父葬”的祖制,乾隆应该去西陵,守着父亲雍正。但那样的话,他就要远离敬爱的皇爷爷康熙。将来子孙都远离东陵,皇爷爷无人守候,东陵势必冷落衰败。乾隆非常的纠结、为难。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后世子孙,实行“兆葬之制”。即,父在东陵,子在西陵的分葬制度。这样就保证了东陵、西陵同时享有祭祀香火。当然,后世依然有“不守规则”的,将来我们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