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陵墓群已被盗墓贼轮番肆虐,不过却有一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http://m.39.net/pf/bdfyy/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而一说到清东陵所有人第一想到的肯定就是所谓的东陵盗宝案和军阀头子孙殿英了,但是东陵被盗最开始可以追溯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在这以后历经多次被盗,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皇陵被盗窃一空,但是清东陵却有一座皇陵幸免于难,它就是顺治帝的孝陵。

据史料记载,顺治当时是患上天花这种疾病,很早就死了,年仅八岁的康熙即位,为了尽早的让顺治入土为安,孝陵的建设工期相对较短。并且在当时朝廷每年是亏空四百万两银子左右,所以国库空虚,用的修建材料都是些旧料,缩短了工期也节约了经费,而康熙就把关键经费就用在了关键地方,也就是地宫。而孝陵地宫全是采用黄沙、石灰、泥土参杂糯米浆夯筑而成,最关键的是人家足足夯了十几层,一般当时的炸药也很难轻易的炸开地宫。

当然了,上面说到的孝陵保存下来,坚固只是一方面,那么多次清东陵被盗,只是坚固还不能让孝陵幸免于难。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孝陵里面没有陪葬品。当初康熙就为了防止孝陵被盗,在孝陵大碑楼的神功圣德碑了一句忠告:“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句话意思就是孝陵的地宫什么宝器都没有,盗墓者你就别盗了,废那劲干啥。

哎!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皇家陵墓你说没有金银珠宝就没有啊?我都不信,人盗墓贼会信,人家那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其实,这里就涉及到清朝的一件改革了,由于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当时死的时候下葬方式采用的还是关外的,也就是把陪葬品和人一起火化,然后装进坛子里放到孝陵地宫。而到康熙在位,为了满汉融合,这个下葬方式就改为跟汉人一样的土葬了,因此顺治以后的都采用了土葬形式,就有了陪葬品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孝陵幸免于难了!

清朝入关之后,在河北遵化与易县分别建立了两处皇家陵园,它们就是清东陵与清西陵。其中又以清东陵最出名,里面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此外,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女性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陵寝,也都位于清东陵。

不过,虽然清东陵是公认的风水宝地,但却并没有给埋葬于此的皇帝、皇后、妃嫔们带来好运气。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清东陵多次被盗。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均遭盗墓贼洗劫,损失惨重。但这里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完好无损。为什么盗墓贼连妃园寝都一个不放过,却唯独不去盗孝陵呢?

原来,顺治帝的孝陵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还得益于一些民间传言。根据正史记载,顺治帝于年驾崩,享年二十四岁。但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那就是当时顺治帝根本没死,而是出家去做和尚了。

顺治帝是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召见一些得道高僧,谈论佛法,并对僧人的生活非常向往。顺治帝有个宠妃叫董鄂妃,顺治对她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董鄂妃却红颜薄命,二十二岁就香消玉殒。董鄂妃的离世对顺治打击很大,几乎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同时,他也看破红尘,决心出家去做和尚。不过在孝庄太后等人的强烈制止之下,顺治帝终究还是没能顺利出家。

根据清朝官方史料上的记载,在董鄂妃死去几个月后,顺治帝因心力交瘁,感染天花,不治身亡,死后葬入孝陵。而民间却普遍传言,顺治帝根本不是感染天花去世,而是在董鄂妃去世后,他对尘世已毫无眷恋,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家为僧。清廷为了隐瞒此事,只好借口说顺治帝已去世。

假如这个民间传言属实,那么顺治帝就根本没有在孝陵地宫中。皇帝都不在,那么地宫中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陪葬品。无论传言真假,显然顺治帝的陵寝完好无损,都和这个传言有很大的关系。偷盗帝王陵寝成本太高,盗墓贼们谁也不愿花大力气去挖开一座空陵。

除了上面说的这个传言外,按照清史记载,顺治帝去世后被执行火化,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孝陵地宫。除了顺治帝本人外,地宫中还有董鄂妃和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的骨灰。

在孝陵的圣德神功碑亭里记载着一句话:“山陵不重饰,不藏任何金玉宝器”。意思就是说孝陵地宫中,除了三个骨灰坛子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了。正是因为这句话,让许多人认为孝陵地宫中不会有金银珠宝,所以也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去盗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