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辞年薪50万工作,回农村开免费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都说努力读书是为了走出农村,但是在农村总有些让人无法割舍的东西,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描写的喜鹊、蝉声、稻花和蛙声,这些东西都是城里没有的。所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为了实现心中梦想而返乡创业。

6年前,清华才女梅静就辞去年薪50万元的工作,毅然回农村开免费书院。

刚开始,没有人知道清华才女梅回农村的事情,还是因为年10月初,一条以“清华大学美女博士,辞去北京高薪工作,回乡守陵”为标题的视频,把梅静送上了热搜。

其实她不是博士,而是清华硕士毕业,回农村是不是守陵而是办免费书院。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理解,放着年薪50万的工作不做,为什么跑回农村?她办的免费书院是真的免费吗?

一、清华才女,辞职回农村

年10月17日,梅静生于河北易县的一个农村家庭,满族人。她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很好,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美术学院,于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建筑学院,之后入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内容都与乡村文化遗产有关。

然而,走出农村的梅静,无论是在清华读书,还是工作中,她都忘不了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在村里开一间免费的图书馆,村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听课或者借书。

年,梅静终于下定决心,毅然放弃在北京年薪50万元的工作,并把房产抵押,拿出全部积蓄,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河北易县五道河村开办免费书院。

二、筹建听松书院

梅静早已经为书院起好名字,叫做“听松书院”。

年,她发朋友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亲朋好友,又通过校友、同事、等多方筹集资金,最后有60多人认可了她的项目,一共众筹了多万元,在自家老宅建起了听松书院。

到年5月,书院完工,收集了中外名著、自然科学、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两万多册图书,还设置有一个5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向村民免费开放。

梅静还靠自己的关系,联系了一些专家学者,为听松书院办起公益性的文化讲堂,每月一讲,每次一个主题,涉及地域文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古建园林技艺、乡村发展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传播清西陵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

三、书院如何运转?

相信很多人都关心一个免费的书院如何运转下去?甚至有人质疑梅静,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农村办书院根本不现实,也许就是头脑一时发热,玩玩而已。

其实书院的功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教室及活动室,还有绘画创作空间和民宿。

公共图书馆是完全对外免费开放的,梅静还会在公共教室定期会为孩子们免费上美育课,还会在书院带着孩子们诵读经典诗书。

而民宿部分则是对外收费的,主要是供游客方便住宿,收入就是为了支持书院运转。

除此之外,在年,梅静已经同时注册成立了河北听松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听松原乡艺术工作室和听松艺术工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目前主要是由其丈夫负责。公司产生的收益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维持书院的运转。

文创公司主要是生产易县特色的崖柏、砚石等产品。如“松果儿砚”是把制砚文化与崖柏木雕相结合,制成一款形如松塔的新文房用品。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整个项目已经实现收支平衡,公司营业额也逐年增长。

一切努力都终将被认可。年5月30日,因放弃优厚待遇返乡创业,推动家乡文化振兴事迹,梅静入选中国好人榜。

四、结语

当初,许多人包括梅静的父母,都不能理解她的做法,认为一个清华硕士不搞科研,回农村开免费书院是大材小用。

如今看来,梅静回农村是大材小用吗?

其实她认为:“国家不缺智囊、大学不缺论文,学科也不缺人才。但家乡农村一定缺少她这样的人,回来组建一个团队传播家乡文化。”而她正是这样的人才的先行者。

确实是如此,农村要发展,需要高学历人才,也只有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更容易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对于梅静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