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土果郡王允礼陵墓,考古学家出来后,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位于河北保定易县梁各庄的清西陵是清朝皇室最重要的陵寝之地,埋葬着自雍正时期的四朝皇亲国戚,年,有村民反映称在清西陵东北方向的农田里发现了一处陵寝,考古学家们听闻消息后火速赶到现场,但却在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后,永久地关闭了地宫......

果郡王允礼之墓

清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作为清代国家典仪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陵寝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

考古学家根据出土陵墓的规格推测出了墓主人的身份——康熙帝第17子,雍正帝的弟弟,果郡王允礼。

允礼原名胤礼,雍正继位后为避名讳改为允礼,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其生母纯裕勤妃是宫女出身,乃汉军旗包衣,因得康熙帝青睐而生下皇子允礼,但她本人却迟迟没有得到正式册封。康熙帝共有24个儿子,由于母妃地位低微,没有外戚依仗,允礼几乎丧失了争夺皇权的资格。

九子夺嫡后,康熙帝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赢得了皇位,随后,一向以心狠手辣著称的雍正帝,大刀阔斧地铲除了曾经与他争夺皇位的多位王爷。

老八和老九被皇帝削除爵位,老三、老十四、老十五被贬看守皇陵,老大、老二、老十被罚幽禁。

如此一来,除怡贤亲王胤祥外,雍正几乎无人可用。新君即位,正是用人之际,经怡贤亲王推荐后,雍正启用了并不起眼的允礼,雍正元年,允礼被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

理藩院主要是专管蒙古事务的一个机构,清朝礼重蒙古,对允礼也算委以重任。

主管理藩院三年之后,允礼政绩突出,雍正对他也大加赞赏,称他“实心为国”,这时允礼虽然刚被封为郡王不久,但由于雍正的偏爱,他被赐与亲王享有同等的待遇。

雍正六年,允礼被正式封为果毅亲王,并被任命管理工部事务。在册文中,雍正对允礼大加赞扬:“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显然,雍正对允礼为人奉公的态度是非常欣赏的,此时的允礼已经成为了当时最有权力的贵族之一。

此后,允礼一直得雍正重用,接连掌管了户部等重要部门。雍正八年,怡贤亲王允祥去世后,允礼更是成为了雍正最信任的皇亲,在朝中的地位也急速上升,先后被任命管理户部三库、户部、宗人府、圆明园护军。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任允礼为辅政大臣,辅佐四阿哥弘历登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乾隆帝登基后,允礼依旧得到了重用,乾隆任命他总理朝政事务,并且还赐予他双倍俸禄,免除了他的叩拜之礼。

但好景不长,乾隆登基后不久,为打击朝中势力,他削弱了允礼的权力,让他成为了一个“闲散亲王”,允礼为此大受打击。乾隆三年,允礼郁郁而终,享年仅42岁,乾隆听完消息后十分悲痛,还亲自去参加了他的葬礼。

允礼死后,按礼制葬入清西陵,乾隆下令为其加祭了寝宫,因允礼无子,乾隆还将自己的幼弟弘瞻过继允礼为子,承袭他的爵位。

面目全非的亲王墓

在河北保定易县梁各庄西面的农田里,矗立着一座残破不堪的驮龙碑,上面依稀可见“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的文字,驮龙碑周围杂草丛生,凌乱的石块散落一地,残墙破壁间皇家风范依稀可见。

如果没有别人的介绍,谁也不能想到这里就是曾权倾朝野的果毅亲王允礼的园寝。

允礼的园寝是在他生前开始营建的,其尊贵之处在于是皇帝亲自赐予的,在古代,皇帝亲赐园寝对于臣子来说是莫大的恩赐。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年四月,大行皇帝谕旨:上岳各庄福地赏给王福舍安葬。

允礼的园寝离雍正自己的陵墓泰陵很近,坐北朝南,有享殿五间,宫门三间,茶饭房左右各三间,碑亭一座,围墙百丈,守冢人十户。

由史料可知,允礼园寝规模宏大,共花费了七万两银子,在陵寝中还用到了块金砖,在古代,金砖通常用在皇帝皇后的陵寝当中,允礼的圆寝中也用到了如此大量的金砖可见雍正对其的重视。

但如此华丽的园寝如今已经面目全非,清朝覆灭之后,很多园寝都被盗墓贼破坏了,允礼的园寝也不例外。

盗墓贼进入允礼的园寝,大肆偷盗,将墓内陪葬品及金砖一应盗走,墓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物,甚至连允礼的尸骨都被盗墓贼扔出了棺材,散落在地上。

当考古学家打开墓门的时候,就被眼前凄惨的一幕震惊了,尸骨、铜钱散落一地,而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则被全部盗走,允礼的园寝已经没有了任何历史价值,于是考古学家们便决定还他一个清净,叹息着走出了墓室,并永久关闭了墓门......

结束语

允礼的一生,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不受宠的皇子,到威风凌凌的股肱重臣,再到郁郁而终,生在皇家,他的一生注定要与权力纠缠。

康熙时,他的兄长们各个才华横溢、出身高贵,而他却只能躲在兄长们的光环下苟且。

雍正初政,在急欲笼络皇亲的用人之际,他被迅速启用,也正因为这个契机,他才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政治才华。

乾隆登基,为集中皇权,作为辅政大臣之首的允礼成为了首要的清除对象......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的允礼和他的园寝都已经辉煌不再,只有那些掩盖在山野林间的古冢古刻无声矗立,任世人追忆评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