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在位61年期间兢兢业业,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为清朝带来了繁荣的局面,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号称“千古一帝”。与丰功伟业相比,康熙晚年在对待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头疼不已,并且发生过“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早年他立皇后赫舍里之子胤礽为太子,后来胤礽品行不端,没有摆正自己储君的位置,被康熙两次废掉太子之位,剩下的阿哥为了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
说到“九子夺嫡”,就不得不提及康熙这九个离皇位最近的儿子,他们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胤礽倒台后,大阿哥胤禔凭借着他屡立战功,本最有可能当上太子,可是他后来向康熙建议杀掉胤礽,令康熙感到十分寒心。后来,他又被三阿哥胤祉举报在家中秘密用巫蛊之术诅咒胤礽,被康熙下令抄家,并被圈禁起来。
八阿哥胤禩号称“八贤王”,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是同胞兄弟,他广结大臣,在朝廷大臣中的支持度很高。一次,康熙召集文武大臣商讨立储一事,结果许多大臣纷纷奏请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康熙被胤禩在朝中的声望惊到了,他进行驳斥,说胤禩比胤礽要坏一百倍,下令对今后再敢保举胤禩的大臣杀无赦。
三阿哥胤祉平日热爱文学和书法,他广交文人名家,胤礽被废后,胤祉连忙派遣心腹幕僚打通关节,为自己争夺太子之位造势,结果被康熙逮了个正着。
就这样,康熙剩下的心仪人选就只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面对争储风波,相比于其他阿哥的争得头破血流,当时的四阿哥胤禛表现得清心寡欲,置身事外,常在家中吃斋念佛或是修书,俨然就是天下第一闲人。雍正出生时,他的母亲地位低下,这使得雍正小时候常常自卑,这也造就了他善于隐忍的性格。他其实对于权力十分渴望,他造就暗中安排门人前去做官,到了康熙晚年,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集团,包括掌管西北地区兵权的川陕总督年羹尧,户部郎中的李卫、四川布政使的戴铎、理籓院尚书和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等人。另外他的同胞弟弟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对他鼎力相助,帮他打通与军队的关系。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的同胞弟弟,但是他和哥哥的关系并不好,早前他就站在八阿哥的一边对付雍正。他常年统兵在外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病危时,他正作为大将军王在西北统军,准备平定准噶尔的战斗。后来,民间野史盛传,康熙病危时曾下诏召十四阿哥胤禵回京见驾,但是隆科多篡改诏书令雍正前去,后来更是将康熙遗诏的“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传位于四子”,让雍正顺利登上了皇位。
其实这些野史的说法是明显不符合常理的。要知道古代皇帝下发诏书是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先由内阁拟好诏书,然后交由兵部通过驿站发出。而当时的隆科多既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兵部尚书,他不可能接触到圣旨。另外,清朝的诏书向来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通常是以满文优先。首先,满文不同于汉字,是无法通过笔画随意篡改内容。另外即使用汉文书写,在写到皇子时,通常要在前面加上一个“皇”字,也就是说如果将“传位皇十四子”中的“十”改成“于”,语句明显不通。所以,雍正勾结隆科多篡改康熙遗诏的流言都是子虚乌有。
不过,雍正的一些所作所为让人们匪夷所思。康熙病危时下诏雍正见驾,但是他花了五个时辰才赶往康熙的病榻前。另外,在宣读遗诏时,其他皇子都不在场,却有康熙并不喜欢的隆科多站在那里。还有,雍正登上皇位就杀掉了康熙晚年的近侍赵昌,并且他将康熙生前居住的畅春园弃之不用,而是修建圆明园居住。雍正死后,他一反常态,没有葬在葬有祖父顺治和父亲康熙的清东陵,而是选择远远地躲避父亲康熙,葬在另外一边,也就是后来的清西陵。这些事情,也不由得让人们产生怀疑,也为后来民间的争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