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北省所辖地区,在史前传说时代属九州中的冀州,故河北省至今仍简称冀。春秋时期分属燕、晋、卫、齐诸国。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及魏、齐等国,其中燕、赵两国最有名。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今河北一带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八郡。西汉后,始划幽、冀等州。自此起,幽州、冀州开始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域。隋朝时置幽州总管府。唐朝时属河北道,河北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由此开始。宋朝时分为河北东西两路,元朝时置大都、永平、兴和、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等路,直属中书省,称“腹里”之地。明朝洪武年间,置北平等布政使司,永乐年间改北平为京师,置顺天府,各府、州直隶京师,称北直隶,河北成为畿辅之地。清朝置直隶省,中华民国初年仍称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并沿用至今。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北部而得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总面积18郾7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4位熏人口万。地跨北纬36°03″~42°40″,东经°27″~°50″之间。气候上属我国南温带和中温带大陆东岸,季风现象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北倚燕山山脉和坝上高原,西靠太行山脉,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地貌形态类型齐全,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均有。全省有大小河流多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大水系。大部分地区距海较近或滨海,便于海洋潮湿气团入境,加之西部、北部群山起伏,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河北大地历史悠久。河北民俗按地域划分,可分为河北平原、太行山与燕山山区、坝上草原和沿渤海地区四个区域类型。河北平原贯穿全省南北,太行山与燕山山区包括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市辖的地处两山山区的地区,坝上草原包括张家口市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四县和承德市围场、丰宁满族自治县等,沿渤海地区包括沧州的黄骅市和唐山市、秦皇岛市辖渤海沿岸各县。
河北平原的地理特征是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腹地和冀东平原,均为内陆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部分县有回族集中居住,青龙、易县清西陵、遵化一带有满族聚居。经济以农业为主,显示出农耕文化的民俗特征。
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满族、蒙古族。经济显示出农耕、林果、畜牧、采集等综合特征。山石文化在民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坝上草原地处蒙古草原南部,有广阔的草原,气候高寒、干旱少雨。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蒙古族、满族和回族。经济显示出农耕、林牧与采集业相结合的特征。
沿渤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居民以汉族为主,经济显示出农耕、渔业、水产养殖和盐业相结合的综合特征,物质与精神民俗中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关于燕赵大地早期风俗和人文风貌,战国时期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赴咸阳刺杀秦始皇,后人称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国上卿蔺相如和将军廉颇“将相和”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称颂。《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邯郸学步”的典故,有学者认为“学步”是学原赵国邯郸的舞步,说明当时赵国邯郸歌舞享有盛名,我们也可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赵国邯郸艺术民俗的发展情况。
《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赵中山一带因“地薄人众”,难以以耕作取得温饱,不得不男为倡优,女为伎乐,投奔王室豪族富家之门,以歌舞伎能谋取衣食。足见商纣王在沙丘一带修筑鹿台和“酒池肉林”,给这一带数世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仰机利而食”是司马迁在“祟本抑末”,即重农轻商观念支配下对赵人的评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他想长生不老,于是东巡沿海,派遣方士求长生不老之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记载,秦始皇曾先后四次东巡,视察和督促方士徐福出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其中第三次东巡,《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公元前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这里的碣石,即今河北昌黎县的碣石山。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亦因秦始皇来此而得名。年在秦皇岛市北戴河的金山嘴发掘出秦始皇行宫遗址,年秦皇岛市东山发现秦卷云纹瓦当等建筑遗物。秦始皇在派遣方士徐福从河北盐山县千童城出海寻长生不老之药的同时,另使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燕地方士到海上求药。这些方士亲身经历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明知求不到长生不老之药,也得跟他巧妙周旋,保全性命。结果是韩终去而不返,卢生、侯公回来撒了一通谎便逃走了,石生踪迹不明,徐福东渡日本繁衍生息去了。
而秦始皇却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回归途中病倒,崩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平台。直至今日,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一带民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信子节,怀念当年跟随徐福出海的童男童女。可见,这件事在河北人民心目中还留有如此深远的印象,也能体会到当时方士阶层的盛行和秦始皇“焚书坑儒”高压政策下的世态民情以及当时文化人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两汉时期,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东)出了位经学大师董仲舒,他请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开创了儒学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正统地位的局面。他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史和民俗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的皇权崇拜,其根源概出于“君权神授”,而“三纲五常”成为严重束缚旧时中国人,特别是妇女的精神枷锁。
在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定州市北陵头村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夫妻墓出土的金缕、银缕玉衣玉片,说明两汉诸侯王葬制的一些情况。从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的抽烟装置,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东汉末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教,与其弟张梁、张宝在河北地区农民中广泛传教,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发动起义后,因头缠黄巾而史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以失败而告终,却在河北人民的思想中留下深远的影响。黄巾军使用的太平道乐至今在巨鹿、平乡、广宗一带流传。
河北自古就盛传移风易俗的佳话。西门豹漳水投巫,成为这方面的千古美谈。今河北临漳县邺镇,战国时期属魏国管辖,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令。那时候漳水泛滥,民不聊生。当地巫觋和豪绅相互勾结,以给河伯娶妻消除水患为名,搜刮民财,妄害无辜。西门豹以选出的姑娘不美为由,接二连三投巫下河,说是让她们向河伯报信,吓得乡绅、巫婆跪地求饶,从此免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习。此后,西门豹发动百姓在邺城周围开挖了12条水渠,变害为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实行胡服和骑射,从而成为勇于改革的光辉典范。“胡服”,就是改革服制,穿便于骑射的胡人服装;“骑射”,就是骑马射箭,建立骑兵部队,采用新的战术。经过赵武灵王的不懈努力,赵国一改过去赵军积弱不振的状态,赵国疆域大大扩张。胡服骑射是以军制为中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对古代战术的重大革新,标志着我国由战车时代进入骑射时代,其影响直至现代,赵武灵王也因之成为名垂千古的改革家。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引起社会风俗的变化。变化的趋势之一便是删繁就简。西汉经学家戴德、戴圣(今河北成安县籍)叔侄二人,一起在经学家后苍那里学《礼》,并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的论述。戴德辑成《大戴礼记》85篇,现存39篇;戴圣辑成《小戴礼记》49篇。《小戴礼记》即后人所称的《礼记》,经汉代经学家郑玄做注后独立成书,到唐朝时已被列为“大经”,明朝时已取代《仪礼》而成为“五经”之一。原因在于它的要言精义比《仪礼》中的繁文缛节便于施行,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五代时期,河北出了郭威和柴荣两个移风易俗的重要人物。郭威(公元904-950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郭园村)人,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乾祐四年(951年)代后汉称帝(周太祖),建后周王朝,都汴京,在位三年,显德元年以疾崩。临终前他告嗣帝柴荣说:“陵所务从俭约,葬时用纸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兽诸物。”在郭威的家乡隆尧县西部柏人城一带,曾数次出土过“瓦棺”。其形制和材料都与瓦相同,五六尺长,三尺多宽,瓦棺中还装有人尸骨。郭威所说的“瓦棺”,当指此物。郭威“纸衣瓦棺”的薄葬主张和柴荣“不敢违也”的行动,被后世称颂。
郭威病逝后,柴荣(921-959年)继位,即周世宗,邢州龙冈(今隆尧县东山南村)人。为周太祖皇后之兄柴守礼之子。太祖无子,收柴荣为子,封晋王。太祖驾崩,柴荣遂承大统,在位六年,继承父业,锐意改革,裁汰老弱,精编军队,选拔人才,澄清吏治。特别是抑佛利农,发展经济,更深得民心。他令有“敕额”(皇帝颁发的寺额)的寺院保留,无敕额者一律废止,此后不得再增修寺院,只许在汴京、洛阳两京,京兆(长安)、大名两府和青州等五处设戒坛,度人为僧尼,不准民间私下剃度;男不满15岁,女不满13岁,不会诵经,未获家长允许的,不得受戒出家;提倡僧尼还俗,其中有才干的可做官,强壮勇武者可从军;禁止出家人搞舍身、断指、炼指、挂灯、带钳等摧残人体的迷信行为。下令抑佛这年,全国仅存寺院2694所,僧4郾2万人,尼1郾8万人;废除寺院30336所,还俗僧尼约20万人,使国家控制的劳动力和纳税户大大增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实力。销毁佛像,又解决了铸币原料缺乏的问题。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祖籍河北栾城县,是唐代苏味道的后裔。据《栾城县志》载,该县有眉山发迹碑,说苏轼兄弟与其父是“兴于眉(四川眉山县),源于栾(河北栾城县)”。苏轼之父苏洵授职文安(今河北文安县)簿时,曾教乡民种稻,并写秧歌。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任知州,当时定州靠着唐河,十年九涝,收成无望。苏轼便让人们开畦栽稻,教其插秧。他还编写新词,教唱小曲,以解除干活的劳累,称“稻歌”或稻秧歌。后来逐渐分出行当,走上戏曲舞台,名为定州秧歌。
元朝,植棉技术传到北方,丰富了北方作物种类和衣饰原料,使北方衣饰习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亲撰《棉花图》一书,绘有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16幅图,每幅图附有简要说明及诗,反映当时河北盛产棉花棉布。
明朝末年,玉米种植技术传到河北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北《遵化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人从山西带回几粒玉米种子,开始种在菜园里,到光绪年间,玉米成为全县普遍种植的大田作物,使这里的农业种植和饮食习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辛亥革命后掀起的剪辫子,禁缠足和放足,废旧礼俗兴新礼,废旧服制换新装的一系列运动,使民风民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20世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积极倡导风俗改革的是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第12期中的《掠夺物品的遗迹》中,他揭露旧婚俗本质:“一群叫花子拥着一顶红轿,帘幕封得紧紧的,几个人抬着飞跑,好像掠夺来的物品一样。这是中国结婚的仪式,这是中国女子的人格!”
1919年4月13日在《每周评论》第17号《解放后的人人》一文中,他大声疾呼移风易俗:“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子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享受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做专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他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