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四大谜案中有一个谜案名曰“太后下嫁”,谜案的主人公是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不管是笔记小说还是野史,还是影视剧的改编,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似乎真的是有私情,而孝庄太后的身后事也给了这一传闻某种“佐证”。
因为孝庄太后既没有葬入清初修建的清东陵,也没有葬入雍正帝修建的清西陵,而且也没有与丈夫皇太极合葬,而是孤零零的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围墙之外,这无疑让很多人疑窦丛生。
作为清初重要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对清初政权的稳定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她是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雍正帝的曾祖母,可谓是尊贵至极,但是她的身后事成为了很多人认为她确实下嫁多尔衮的侧面证据。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清圣祖实录》
孝庄太后像孝庄太后崩逝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终年75岁,这一年,侄孙女兼儿媳仁宪皇太后47岁,孙儿皇帝玄烨34岁,母子二人悲痛万分,康熙帝在祖母生前祈求上天减自己之寿,增祖母之寿,然自然规律岂因个人意志而转移,75岁,在那个时代是绝对的高寿,祖母去了,但是把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孙儿玄烨面前。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清史稿后妃传》
孝庄太后崩逝前对孙儿说,昭陵(清太宗皇太极陵墓)地宫已经封闭,不可因为我再度开启,而且我实在不想远离你父亲和你,就把我安置在孝陵(顺治帝陵墓)附近吧。面对垂危的祖母,康熙帝当然是满口答应,可是待祖母离世后,真的要开始盘算为祖母建陵的问题时,一个难题摆在了康熙帝面前,迫使他不得不搁置了祖母的建陵之事。
清东陵航拍他在孝陵附近(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外)为祖母建立了暂奉安殿以暂时安置祖母的灵柩,这一停灵就是37年。康熙帝每年都会去暂奉安殿祭祀祖母,但始终没有给祖母建陵、下葬。
这其实是很奇怪的,须知,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77岁的仁宪皇太后逝世,康熙帝对嫡母的逝世也是痛苦异常,就在嫡母逝世后不久,康熙帝就将嫡母葬入了孝陵东部的新陵(最早在康熙三十二年已有记载),因在孝陵之东,在康熙五十八年,改新陵为孝东陵,而孝东陵也成为清朝第一座皇后陵。这就让人十分奇怪,为什么比孝庄太后晚去世三十年的孝惠章皇后竟然后来者居上,先建筑了后陵,而孝庄太后为何迟迟不建陵呢?
祖母的建陵问题笼罩着康熙帝在位的后三十多年,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去世都没有解决,直到雍正帝即位才在暂奉安殿之地为曾祖母建立了昭西陵,雍正三年底,停灵待葬37年的孝庄太后终于入土为安。但直到此时,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孝庄太后为什么没有葬入清东陵?康熙帝为何迟迟不为祖母建陵呢?孝庄太后为什么不和丈夫合葬呢?
清东陵、昭西陵平面图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现在有的资料把孝庄太后的昭西陵也算入清东陵的范围内,其实是不严谨的,昭西陵和清东陵隔着风水围墙,在风水围墙之内才是清东陵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昭西陵和清东陵是不同的两个体系,清东陵的核心是顺治帝的孝陵,孝陵在清东陵中地位最尊,其他的陵墓不论修在东陵之地的哪里都比顺治帝的地位要低,如果把昭西陵也算入清东陵体系之内,则母子尊卑倒转。而这也是孝庄太后没有葬入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内最重要的原因。
至于康熙帝为何迟迟不给祖母安葬,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纠结。在孝庄太后刚刚去世时,不论是明朝还是清初,都是帝后合葬,这是祖制,但是孝庄太后的遗言却说不愿因为自己再开丈夫昭陵的地宫,想在孝陵附近安厝,深受祖母大恩的玄烨怎么会违逆祖母的遗言呢?在祖训和祖母遗言之下,康熙帝纠结了。
演员王灵饰演的孝惠章皇后(仁宪太后)那么后来,仁宪皇太后的新陵(后改称孝东陵)开建,清朝有了皇后陵这个新生事物,解决了孝庄太后所谓“卑不动尊”的问题,康熙帝为什么还不给祖母建陵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清东陵内找不到比孝陵地位更尊的地方,而暂奉安殿的所在地无山可依、无水可傍,说白了这里不是一块风水宝地,康熙帝怎么忍心把祖母葬在一块没有风水的地方呢?因为纠结,康熙帝整整拖延了三十多年,直至去世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谨按《天元房录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隐。—《旧唐书方伎传》
孝庄太后遗言中,给自己找了两个不合葬的理由,一个是“卑不动尊”,一个是“留恋子孙”。“卑不动尊”之说古已有之,在武则天逝世后,唐朝君臣议定她的葬仪时,对武则天遗言中的“与高宗合葬”表示了不同意见,在武则天之前,还没有皇后死于皇帝之后的,所以就不存在“以卑动尊”的问题,故而朝廷之上有争议,后来唐中宗仍然决定依照母亲的遗言把她葬入了乾陵。
唐乾陵但是,每个朝代情况又有所不同,不说其他,就说明朝,都是夫妻合葬,比如明穆宗的继妻陈皇后和万历帝生母李贵妃,皆晚于穆宗逝世,但是也都打开昭陵地宫与穆宗合葬。而且,就在顺治六年,孝庄太后的姑母,也就是皇太极的继妻孝端文皇后逝世时就把她的棺椁送回盛京打开昭陵地宫与之合葬,这不就是以卑动尊。所以,这一条多少有些靠不住。
正因如此,才给了很多笔记小说以发挥的空间,孝庄太后不与丈夫合葬被很多人认为是太后下嫁的侧面证据,但!这个传言更是靠不住。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张煌言《建夷宫词》
这首《建夷宫词》可能是迄今最早的关于太后下嫁的出处,也是太后下嫁一说最有利的证据之一,但是这首诗的作者张煌言是抗清名臣,他所说的话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而且,当时张煌言不在北京,更不在宫中,如何知道宫廷之事。
(顺治十年闰六月)乙亥。皇太后移居慈宁宫。—《清世祖实录》
而且,史书明确记载,慈宁宫是在顺治十年才重修完成,同年,孝庄太后移居慈宁宫,这一年,多尔衮已经逝世数年了。怎么可能和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大婚呢?
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皆书之。”—《清史稿诸王传四》
除了这一条,多尔衮在顺治五年末称皇父摄政王,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撰的《太后下嫁考实》认为,在清朝之前早有称臣子为父的先例,如周武王尊姜太公为“尚父”,而多尔衮又为宗室,在名号过过瘾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顺治五年末,顺治帝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尚在,即使真有孝庄太后再嫁之事,也不会当着她的面搞。至于《东华录》中关于多尔衮初入内宫的说法,也只是指责多尔衮有淫乱后宫之嫌,仅仅是嫌,而且也未必是和孝庄太后。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和多尔衮所以所谓太后下嫁基本是虚无缥缈,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官方文件和可信度高的野史均无记载太后再嫁的只言片语。在雍正帝给孝庄太后之陵取名昭西陵来看,其陵依旧是昭陵的附属陵墓,昭西陵依旧是昭陵体系的一部分,与孝东陵的性质是相同的,这说明清朝官方对孝庄太后是清太宗后妃的身份的认可是一以贯之的,也从侧面否定了太后再嫁之事。更遑论是因为再嫁才让孝庄太后羞于与皇太极同葬。那么孝庄太后不与丈夫合葬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清史稿后妃传》
其实,就目前的史料来看,真正原因依旧在孝庄太后的遗言中,首先,孝庄太后所认为的“卑不动尊”可能是指,自己只是太宗皇帝的妃妾,而孝端文皇后是先帝的正室,他们合葬理所应当,自己就算了,而且当时孝端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时,皇太极才去世六年,时间不算太久,而此时距离孝端文皇后崩逝都过去了三十八年,怎么能再次打扰他们呢?毕竟,孝庄太后是清朝第一位因为儿子即位而被“由庶转嫡”、“由妃及后”的人,有“卑不动尊”的想法很正常。
其次就是“留恋子孙”。孝庄太后13岁嫁给皇太极,她陪伴了皇太极18年,皇太极去世时,孝庄太后才31岁,她又用18年陪伴了儿子福临,又用26年陪伴了孙子玄烨,相比之下自然和子孙感情更深,老人想陪着儿孙,这个想法是符合情理的。
其三就是孝庄太后的措辞,她说的“於孝陵近地安厝”,这个“厝”字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也便是说,孝庄太后的本意是想在孝陵附近找个地方,让她和儿孙近一点,多“陪”儿孙待些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厝”字证明,孝庄太后并无完全否定后人把他送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的选项,她只是把这个问题留待后人解决而已。
演员宁静饰演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女政治家,她的一生因为种种传闻被包装成了一个有着极其传奇经历的女子,当然,孝庄太后的一生也堪称传奇,但细细想来,她和常人也没什么不同,她是一位母亲,一位祖母,一位大家族的老家长,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会为儿子的任性而生气、难过,会因孙儿的孝顺而感动、流泪,从这方面去想,神化和妖魔化历史人物,其实都是不需要的,有时候历史很有趣,但有时历史其实也很刻板,只是看读者的角度是什么样罢了。
蔚鸾文章溯源说:各类文章论及孝庄太后下嫁是否真实之文甚多,而鲜见以昭西陵反击太后下嫁之说,笔者查询史料并作此文,愿与文友交流之。
往期文章:
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慈禧太后真的逼死了儿媳和孙儿吗?
我姓皇名贵妃,号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畏惧,就是这么牛
元后和继后都有儿子选谁继位?嘉庆帝一念之差和易储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