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众多皇子中,只有他称得上国士无双

雍正八年(年)五月初四,雍正皇帝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

在这一天,与他相伴三十年的好兄弟胤祥去世了。雍正为此罢朝三日,并且亲自前往胤祥的府上进行吊唁,以昭示他们无比深厚的兄弟情谊。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一直以来,雍正都将他与胤祥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千古君臣兄弟”的典范,特别是在所有参与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事件的康熙皇子中,只有胤祥非但没有受到雍正的迫害,还成为了雍正最为倚重的大臣和兄弟。而这不仅仅是因为胤祥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让雍正深感信任,更是因为胤祥的“侠肝义胆”的正气,就连雍正都深感钦佩。

也正是如此,“国士无双”、“侠士风流”的称号,胤祥当之无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是康熙最为喜爱的皇子,却为了雍正痛失政治前途。

历史上的皇十三子胤祥,出身并不高贵,他的生母章佳氏在世的时候仅仅是庶妃,去世后才被康熙追封为敏妃。

然而在这一时期,康熙对于胤祥却是宠爱异常。

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自康熙三十七年(年)至康熙四十七年(年),整整10年时间里,只要康熙离京外出,就会将胤祥带在身边。

当然,除了胤祥,康熙每次出巡,也会让太子胤礽随同前往。此时的康熙,已经开始对胤礽有了不满,并且胤礽的表现也是让康熙一再失望,康熙将胤礽带在身边便是担心他独自一人在北京时候,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康熙始终将胤祥带在身边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来,胤祥和太子胤礽的关系自幼便非常不好,康熙就是要充分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来让胤祥监督并且牵制胤礽。

二来,胤祥是康熙所有皇子中出了名的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而这也有赖于康熙为胤祥安排的老师法海。法海出身将门,是康熙亲大舅佟国纲的次子,也是康熙的表兄弟,在法海的教育下,胤祥的文治武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所以胤祥在康熙身边,也承担着护卫的职责。

三来,就是胤祥的忠心与侠义,康熙对此是非常的欣赏和认同,进而对于胤祥是更加的放心与器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康熙对于胤祥的喜爱与器重,也随着“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戛然而止了。

康熙四十七年(年),康熙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将太子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随之而来的便是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

这一时期,“八爷党”的众位阿哥表现最为活跃,领头的便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胤禔先是打着除去“庆父之忧”的口号,要康熙杀掉胤礽已决后患,眼见自己夺嫡无望又在“张明德案”中将胤禩等人和盘托出,之后更是发生了用“魇镇”诅咒胤礽的事情,这些都让康熙对于胤禔和胤禩等人是极度的厌恶。

就在这一阶段,除了所谓“八爷党”集团的众位皇子,十三爷的表现也是非常活跃,他也在为彻底铲除太子胤礽的势力而积极奔走,最终将自己完全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尽管康熙知道胤祥与胤礽的关系不和,但是康熙并不相信胤祥会有如此的政治野心去打击胤礽,毕竟当时的胤祥也只有二十二岁。康熙认为,胤祥背后必然是有如同胤禔和胤禩一般的势力进行着教唆与指示。

然而,不论康熙怎样的逼问,胤祥始终将全部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盛怒之下的康熙也就此将胤祥圈禁在了宗人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是因为胤祥的“缄默”,才让另外一位皇子逃过了康熙的惩治,他便是后来的康熙继任者雍正皇帝,当时的四阿哥胤禛。

实际上,胤祥如此仗义的保全雍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人从小便结下的深厚情谊。

康熙三十八年(年),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去世,年仅13岁的胤祥被安排交由德妃乌雅氏抚养,而乌雅氏正是雍正以及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

众所周知,尽管雍正和胤禵都是乌雅氏的亲生儿子,但是乌雅氏明显是更加的疼爱胤禵,这个由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孩子。雍正出生的时候,有碍于乌雅氏卑微的身份,只得将其交由当时的皇贵妃,也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这也使得雍正对待自己生母乌雅氏的感情,远远不及佟佳皇后,而乌雅氏对待雍正,也是明显不及对待自己的小儿子胤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雍正和胤祥却因为这份从小都被寄养在别人“膝下”的共同经历而迅速建立了同理心,两人关系日渐亲密,再加上太子胤礽、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因为胤祥并不高贵的出身而瞧不上胤祥,这也使得雍正和胤祥的关系变得愈发的紧密。两人不仅在宫中几乎是形影不离,就连胤祥随同康熙外出之时,都与雍正保持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有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让胤祥在关键时刻为雍正挡下了“这一枪”,没有让康熙察觉雍正的夺嫡之心,更是保全了雍正在康熙心中的好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里,不禁有人会问,雍正和胤祥关系如此之好,为什么康熙就不会怀疑雍正是胤祥的背后指示者呢?

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康熙“一废皇太子”前后,雍正颇为耐人寻味的表现。

尽管雍正与胤礽的关系并不和睦,但是雍正在察觉到康熙情绪的波动后,马上转而支持康熙复立太子胤礽,由此赢得了康熙的好感。相对应的是,在胤禔、胤禩等人面前,雍正一方面表示支持其反对太子的主张,另一方面却并不付诸行动,但是却又在康熙对“八爷党”的众位皇子进行惩处的时候,积极为其进行解释与辩护。而这也成为了日后雍正登基,他的兄弟们普遍对其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四十八年(年),康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且将当时的雍正册封为了亲王,而被圈禁了一年时间的胤祥,也被康熙放出了出来。

然而,这一年的圈禁时光对于胤祥来说是极为致命的,在这之后,胤祥可以说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再无任何作为。

首先,是胤祥的身体大不如前。

在圈禁期间,胤祥是大病一场,并且其患上了严重的腿疾,“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祥的行动开始不便,直至去世,都是只见恶化,不见好转。

其次,胤祥也就此失去了康熙的宠爱与信任。

康熙不仅在对成年皇子进行加封的时候,每一次都将胤祥忽略,致使胤祥终康熙一朝,没有获得任何的封赏,以至于生活条件远不及其他皇子,甚至出现了“家计空乏”的情况;与此同时,康熙在此之后的离京外出,也将胤祥排除在了跟随名单之外。而胤祥不仅自己没有得到任何的重用,就连自己的老师法海都因为自己的原因迁怒于康熙皇帝,被免职调任。

就这样,胤祥用自己的“侠肝义胆”保护了雍正,却让自己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朝时期的胤祥,坚定的恪守了“君臣之道”。

康熙六十一年(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登上了皇位。

登基后的雍正做出了两项重要的决定:

第一,册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命其为总理大臣。

这是在雍正登基后的第二天就下达了册封的旨意,此时的胤祥已经阔别朝政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可即便如此,雍正还是给予了胤祥足够的器重。

第二,册封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

在此之前,雍正已经下旨将胤祥的母家抬出镶黄旗下包衣,另编一佐领。而册封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也是直接连拔两级,不仅如此,雍正还下旨将章佳氏的棺椁抬出,按照皇贵妃的标准重新葬入景陵地宫,与康熙和他的四位皇后葬在一起,给了已经过世二十多年的章佳氏以极大殊荣的同时,更是让胤祥感激涕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此时的雍正对于胤祥的器重也是被“逼”出来的,毕竟在雍正的执政之处,能堪大用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年羹尧,隆科多,一个被雍正称为“恩人”,一个被雍正当众直呼“舅舅”,尽管他们为雍正的顺利登基,维系雍正皇位的稳固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但是得势后的二人马上变得是居功自傲,自视甚高,雍正可以说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二人问罪拿下。

另外的两位总理大臣,胤禩和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一个是自己的政敌,另外一个还是他的支持者,也没有得到雍正的充分信任,胤禩早早的就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马齐也在雍正的软硬兼施之下慢慢淡出政治舞台。

因而,在朝堂之上,真正能为雍正所倚重的也就只剩下了胤祥,而胤祥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与期待,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确属“国士无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署理户部期间,胤祥铁面无私,严整亏空,就连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裪和这样的皇室宗亲,也被胤祥逼得变卖家产,典当还钱,各级地方的亏空也在短时间内填补,而这也使得短时间内就将国库的存银由不到八百万两增加到了超过六千万两。所以,与其说雍正留给了乾隆五千万两的国库,实际上奠定这份基础的却恰恰是胤祥。在军事调配上,胤祥又积极协助筹集军需,协调配给,有效了支持了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的几次大战。

雍正所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些的有利于改善康熙朝晚年积弊的新政,胤祥都积极参与其中,坚定而又彻底的贯彻雍正的方针政策,认真推进政策实施。同时,胤祥更是在事必躬亲的同时,大力提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充实官僚体系,使的吏治之风得以改良。

对于胤祥辛勤的付出以及卓越的政绩,雍正予以了高度的赞扬:

“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胤祥对于雍正朝以及雍正皇帝本人的贡献远胜于年羹尧和隆科多,但是他从未居功自傲过。胤祥自己也非常清楚,雍正把他当“兄弟”,他却只能认“君臣”,多年来,胤祥从未有过任何的僭越礼制,甚至对于雍正的抬爱他都要主动提出拒绝。

雍正要按照他当年做雍亲王的时候,康熙给他的二十三万两赏银的标准,给予胤祥赏赐,胤祥拒绝了,不敢与雍正获取同等待遇的他只要求了十三万两的赏赐。

雍正要将康熙划拨给他统领的镶白旗下的人口和财产赏赐也胤祥,胤祥也拒绝了,雍正只得给他添置亲军与侍卫数量,以示恩宠。

雍正已经封了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他还要在赏赐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任选一子来袭承,而这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绝。

或许这真的是雍正发自内心的恩赏,或许就是雍正的一种试探,但是不管雍正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胤祥看来,恪守君臣之道已然成为了与君相处之根本,即保全了自己,也让雍正全然放心,同时更为自己收获了“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的美誉与殊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吞土受陵”,留下千古美谈。

“雍正登基之谜”,一直流传至今,其中雍正陵寝的地位位置的选择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佐证,不少人认为,正是因为雍正自知自己来路不正,死后无颜面对康熙,才没有葬入清东陵,而是在清西陵地区另建陵寝。

而实际上,雍正的陵寝所在地并不是雍正自己挑选的,而是由胤祥为其寻找并且挑选的。

起初,胤祥在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下为雍正找到了一片上吉土壤,雍正予以了同意并且已经将大量的建筑材料运到了当地,但是在修建的过程中,发现此处为砂石土壤,并不适合修建陵寝,于是雍正在与胤祥商议后,决定另找一块吉壤。

现在看起来,雍正的决断确实非常明智,且不说逃过了当年那场“东陵盗墓”的浩劫,就拿执意要葬在清东陵的乾隆皇帝的裕陵来说,直到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无法彻底解决裕陵地宫渗水的问题。

而胤祥在经过了新一轮的挑选后,在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为雍正找到了陵寝新址,并称此地为:

“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对此是非常满意,并且在高兴之余,也没有忘记为他找寻到如此上吉土壤的胤祥,于是雍正在自己的陵区旁专门给胤祥划拨了一块中吉土壤,让其君臣能在百年之后,继续相互陪伴。

听到雍正让自己葬入帝王陵寝旁边,胤祥非常的激动,并且表示了极力的反对,雍正见到这种状况也没有过多的坚持,而是让胤祥就近选择一块福地,也算是能陪着自己。

随后,胤祥选择了河北涞水县的云溪水峪地区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此时胤祥已经是身患重病,同时又害怕雍正收回成命,重新让自己葬在清西陵,所以命人前往河北涞水县自己的陵区取土,并且吞了下去,意思就是告诉雍正,自己已经同他选择的土地融为了一体,希望雍正能够成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得知此事后,更是非常的感动,也同意了胤祥的要求,而胤祥在跪谢雍正的同时感叹道:

“臣心安,子孙蒙福。”

而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的心愿,与君王相伴,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得子孙平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在雍正八年(年)五月初四,年仅四十四岁的胤祥去世,也可以说他是积劳成疾,屁嘞而终,他与雍正之间“千古君臣兄弟”的一代佳话,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怡亲王薨逝,心中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在常例之外。

雍正遵照胤祥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涞水,同时为其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数倍于亲王陵寝规格的庞大陵园,雍正更是在此亲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仪式,大放悲声。

雍正还为胤祥上谥号为“贤”,配享太庙,并将在雍正四年(年)由他亲书赠予胤祥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前,将其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纵观清朝历史,这些都是特例中的特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雍正还安排胤祥年仅8岁的第五子弘晓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特别留下圣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此先雍正计划另赏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也予以了兑现,他将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封为宁郡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胤祥,为了与自己“棠棣情深”的哥哥雍正,不惜搭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沉寂了十三年之久,这是“侠肝义胆”。

雍正登基后,被委以重用的胤祥,用自己的“敬谨清廉”,辅佐雍正创下一代盛世基业,这是“才德卓著”。

胤祥长期担任王朝的“二把手”,处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权势顶峰,却始终能恪守人臣之道,这是“谦恭忠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祥才能受到雍正、乾隆两大帝王的极力推崇,就此开创了大清王朝定鼎天下后,第一个不是靠战功而获封的“铁帽子王”家族世系——怡亲王世系,为后世所铭记。

而胤祥,“国士无双”、“侠士风流”的称号,也更是当之无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