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爱国事迹,康有为一直被中国人冠以“爱国名士”的称号。但是,他晚年的种种行为,却体现着一个“保皇派”的作风,因此,遭到许多人的忌恨。关于他的死亡,至今都存在着许多疑问,民间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十六年,康有为一直对这个已经覆灭的王朝念念不忘。当他七十大寿的寿筵即将举办的消息传开的时候,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还专门派人送来了一块亲自提笔的“岳峙渊清”的匾额,并且,还附赠了一柄玉如意作为贺礼。
受到如此贵重贺礼的康有为,不禁受宠若惊,还重新穿上了前朝官服,拜谢天恩,亲自执笔写下了“谢恩折”,完全把对方看作成了当今皇上。在寿筵之后的第十天,康有为为了避开北伐军的锋芒,带着全家从上海乘船奔赴青岛,居住在自己名下的一幢别墅之中。
不久之后,康有为就在青岛的一家粤菜馆参加了一次同乡宴会,或许是出于异地与同乡见面的缘故,康有为在宴会上表现得非常高兴。不仅在宴会上胡吃海喝,还在宴会结束的时候,意犹未尽地喝了一杯橙汁。但是,就在当天晚上,康有为就腹痛不已,夜间狂呕不知。
最终,在医生的诊断下,康有为被确定为食物中毒。
几天之后,康有为的状况有所好转,认为自己体内的毒素已经清除,他还拿出了年轻时的爱好,在当天晚上登上天台夜观天象。但是,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两点,康有为却忽然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在中国没有立足之地,却不能死在异国他乡。
到凌晨五点,康有为忽然一阵抽搐,随后,便七窍流血而死了。
康有为的这种死法并非寻常死法,官方所说的病故,显然不够可信。如果,康有为真的像医生所诊断的那样是中毒而死,那么,康有为到底是无意中毒,还是有人故意设计陷害呢?对于康有为的死因,民间一直有许多猜测,而大部分都倾向于康有为是被人毒害而死的。
对于毒杀康有为的凶手,民间存在着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认为,康有为是死于国名党军统特务之手,这种说法来自于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的回忆,所以,说服力较高;
第二种猜测认为,康有为是死于日本人下的毒,但是,因为康有为与日本的瓜葛甚少,只有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于日本一段时间,因此,这种猜测支持者较少;
第三种猜测认为,康有为是死于慈禧太后生前所雇的杀手下的毒。
在戊戌变法之后,康有为与慈禧太后就建立起深深的仇怨,据说,慈禧太后还花费十万两白银雇佣了一位名叫巫仿的刺客,让他去刺杀康有为。后来,慈禧太后虽然在七十大寿的时候,赦免了一大批因戊戌变法而获罪的人员,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都不在此列。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一直到死也没有原谅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
但是,除此之外,史料中也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在慈禧太后死后,她还想将康有为置于死地。再者,康有为在晚清时期的做派,一直被人诟病为“保皇派”,不管曾经与慈禧结下多么大的仇怨,至少在慈禧死后,康有为的行为已经赢得了保皇派余党的宽恕。
尽管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但是,苦于年代久远,史料残缺,真相至今仍难以考证。近年来,央视播出的“第一线”栏目中的“民国奇案之青岛篇”,也在试图寻找康有为死亡的真正原因,该栏目的刊文表示:康有为的死亡与他生前参加的最后一场同乡宴密不可分。
康有为等人聚餐的地点是一处粤菜馆,而粤菜又以制作海产品而闻名,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康有为当晚曾进食过海产品。
而海鲜中往往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许多营养物质,这原本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将这些与维生素C同食,就会在人的体内产生砷这一种有毒物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而康有为在晚宴会结束后,恰巧喝下的橙汁中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如此看来,康有为的死亡很有可能是普通的食物中毒,再加上,当天夜晚医生对其诊断的结果,这种说法应该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种。
为了进一步发掘真相,有人专门对康有为死前几个月的行为做过调查,他们发现:康有为在死前举办的那次七十大寿原本是打算在济南举办,后来,临时转移到了上海。宴会当天,梁启超还送来一副寿联:
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至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
寿联中尽数赞扬了康有为的美德,几乎将他与“孔孟先贤”相比。但是,宴会不久之后,康、梁两家就因为北伐大军势力浩大,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外地。
康有为死后不久,门人弟子要求溥仪谥之“仁忠”,但遭拒绝。又拟将其灵柩葬于清西陵光绪帝墓旁,让他们君臣相伴,也因经费不足作罢。十余天后,灵柩葬于青岛李村枣儿山(有人误作“象耳山”),这是康有为生前从南方请了风水先生冒雨勘察了3天才选定的墓地。
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因此划下句号,因为,康有为晚年的“保皇派作风”,他爱国志士的身份屡受质疑,就连墓地也遭受过一次猛烈的风暴。更甚者,还有人掘过他的坟墓,至于墓中是否有关于他死因的线索,恐怕除了为他安葬的人以外,就只有盗墓者知道了。
不管康有为死亡的真相是什么,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康有为的一生,也是令人不堪的,既没有那么的英勇,也没有那么的执着,就连章太炎都送了他一副概括他一生的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真是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