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于戎,在于祀。我国自古就把生死之事看得十分重要,也自古就有“厚葬以明孝和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思想。意思就是,厚葬先人可以表现后人的孝义,香火不断,永享祭祀。即便残暴如秦始皇,在灭了六国后,也不曾绝其宗庙祭祀。
在这种传统习俗影响下,贵族要像经营人生那样对待自己的死亡,所以很多君王从登基开始,就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明朝的万历皇帝,还曾在自己陵寝竣工仪式上,于墓穴内大宴群臣。虽然现在这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在古代这种行为十分正常,其地宫的规模和宏大,也由此可见一斑。
黄帝陵我国最早的君王墓葬都是统称为墓的,陵作为君王墓葬的专用称谓,起源于战国时期。《史记世家》有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以陵为名的君王墓葬。到了战国末期,陵被用来指称君王墓葬已经是司空见惯,如《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
陵的本义为山,古时候,手握天下大权的君王为了显示自己独特、崇高的地位,墓葬也要修得像山样雄伟。因此皇帝的墓地被称为陵。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称呼,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其中不同朝代的帝陵规制也不尽相同,很多颇具特色。
长长的神道与威武的石像生最早时候的陵是为了纪念功德伟大的先贤,如黄帝陵和炎帝陵等,在他们建立功勋或者死亡的地方修建宫殿。这些宫殿的主要用途是后人对先贤进行祭奠,并不具备墓葬的功用而且不会由生者进行修建。
也有一些特殊人物的坟墓被称为陵。比如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为黄帝献上决定性法宝指南车的风后。风后死后葬在黄河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的北岸,称为风陵。风陵旁边的古渡口称为风陵渡。“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故事写得就是这里。
汉光武帝陵在墓葬制度逐渐形成后,所有规格和名称有了具体规定,比如只有皇族的墓葬可以称为陵;文臣武将的墓葬称为冢,不为官的知识分子可以称为墓;黔首布衣等底层人民的墓葬,则只能称之为坟。而在数千年历史里,大多数时代百姓都生活在贫困交集中,贫者无立锥之地,更是连块坟地都难以奢望。朱元璋就曾苦苦哀求能将父亲埋在地主家的地里,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了。
到了汉代,帝王的陵墓开始有了很多变化,如开始大量设立石像生,开始建立长长的神道。规制越来越庞大,耗费自然也越来越多。每次皇家祭祀,走过长长的神道,经过哪些肃穆的石像生,不由自主让人更加敬重这无言的权威。神道的建立始于霍去病的坟墓,汉武帝从不掩饰对这员名将的爱护,生前极尽赏赐,死后也极尽殊荣。霍去病的坟墓远远超出了一般大臣应有的规制。
唐太宗昭陵到了唐朝,自唐太宗的昭陵开始,各代君王不再堆土成陵,而是直接依山建陵,也就是把山掏空,然后在里面修建陵寝。由于我国多山地,可以选取的奇山峻岭多不胜数,因此各代帝王陵寝都修建的气势宏大、磅礴威严,每一座都堪称建筑艺术佳品。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西陵和定东陵等。这些陵寝的建筑,不仅包括地下部分(寝),地上部分(陵)也建造得奢华异常,其中尤其以慈禧的定东陵规模最为宏大,修葺也最为奢华。
此外,墓葬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例外现象。比如山东曲阜的孔林和河南洛阳的关林,这两座分别为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的坟墓被称为林,他们因为巨大声望被人祭祀至今。但其实都只是葬有圣人遗物,算是衣冠冢吧。
埋葬关羽首级的关林最独特的是元朝皇帝的陵墓。元朝人不重厚葬,但他们的皇帝也不愿死后被人打扰。于是生前在故乡漠北选下一块好地,死后安葬后。在墓地前牵来一对母子骆驼。先是杀掉小骆驼,再派骑兵纵马奔驰,把陵墓踏为平地。来年祭祀,牵着母骆驼来寻找,走到一处,母骆驼悲咽不走,便是杀掉小骆驼的地方,就在那里祭祀。多年后,待母骆驼死去,茫茫草原上,就再也无人知道他们的皇帝葬在哪里。这种独特的丧葬方式,保证了元朝陵墓的隐秘性,因此除了末代元顺帝,其他皇帝的陵墓至今无一被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