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陵址难寻。
清朝沿袭明制,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的皇帝及后宫妃子墓葬群,同时,也是如今发现的体量最庞大,墓葬体系最齐全的古代帝王墓葬群。
此处共建有5个清朝皇帝陵墓以及4个清朝后陵,其下更有后宫妃子墓园5个,公主墓1个,共计:埋葬有14位清朝皇后以及后宫嫔妃。可以说,清东陵一带风水极佳,此地在明朝时期就被选为皇室陵址,但是,墓园尚未建成,明朝被结束了。
清朝伊始,顺治皇帝就看中了这片宝地,曾说:“这座山看上去充满了王气,可以在这里建造我的寿宫。”顺治作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自然十分气派,选址于风水极佳之处,占地约二十二万平方米,南北跨度约十余里。
然而,几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顺治皇帝压根就没有被埋葬于此地宫中。这一说法实在有些荒谬,但是,顺治遁入佛门的故事又让人相信这一说法。据说,由于他心爱的妃子董鄂妃因病去世,所以,他也不想活下去了,在看透了一切以后毅然决然的选择出家为僧。
根据相关研究,顺治确实准备剃发为僧,就在剃发的关键时刻,孝庄太后赶到以其佛门师兄性命为要挟,才迫使其放弃剃发。
那么,顺治到底是因何而亡呢?
众多清朝史料都将其死因指向绝症——天花。其死后百天尸骨便被火化,骨灰被盛放于坛中,此坛被称为“宝宫”,在康熙二年葬于孝陵,与之一同下葬的还有他的两位皇后的骨灰。因此,这座规模庞大的地宫并不是空的,而是埋葬有三个骨灰盒。
那么,孝陵为何从未被盗?
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的墓葬几乎都遭到匪徒盗掘。令人费解的是,作为这片墓葬群的主陵,孝陵却从未遭到匪徒盗掘,仿佛冥冥之中有神佛护佑。
事实上,孝陵之所以能成为这片墓葬群中唯一没有遭到盗掘的陵寝,民间传言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顺治没有被埋葬于地宫中的传言。如果地宫是空的,自然也就不存在陪葬品,这使得大多数盗墓者对它失去了兴趣。
此外,陪葬品一般为金银玉器,主要放置于下葬棺椁中,而孝陵的地下宫殿中只有三个骨灰坛,自然不存在大量的金银玉器陪葬。此外,孝陵之上的碑文明确写明此陵:“不藏金玉宝器”。这些虚虚实实的言论确实让盗墓者远离这座陵墓。
当然,仍有盗贼抱着侥幸心理多次盗掘孝陵,但是,在建国前后,附近的民兵加强的对陵园的护卫。匪徒未能成功,只在此地留下一个不到两米深的大洞。
与孝陵的幸运比起来,康熙的景陵就显得多灾多难了。康熙执政长达六十一年,并且,于执政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清代其他墓葬相比,康熙的景陵经历了许多的灾难。在道光十二年的一月份,景陵地面建筑的一些房檐失火。
多亏救火及时,火势没有进一步扩大。就算如此,护陵官兵仍遭到了严惩。一九零五年二月二十日上午,景陵的隆恩殿屋檐失火,这座大殿内供奉着康熙及其四位皇后的牌位。火势不断扩大,以至于整座大殿都被火焰吞没。
这次火灾是自一八七六年孝陵功德碑亭火灾之后发生的又一场火灾。光绪听闻此时后特别愤怒,他立刻命令两位大臣专程到东陵调查此案。但是,这两位大臣使尽浑身解数,在此地调查了十余天也没有找到火灾的原因,更没有找到凶手,最终,他们只能无功而返回到京城。
在递交给皇帝的调查报告中写到:“火势由屋檐之上开始蔓延,并没有发现可疑的痕迹。”之后,此案也只得不了了之。那么,景陵多灾多难到底是为哪般呢?
一九二八年东陵一带盗掘活动猖獗,景陵地面建筑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但是,由于此地民风淳朴,地下宫殿并未遭毒手。一九四五年由于局势动荡,盗匪们又开始了盗掘活动,景陵地宫遭到盗掘,而且,盗洞极为明显。
一九四五年八月,以当地人张某为首的盗墓团伙来到景陵,这群人颇费周折终于进入到墓室之中。当这群匪徒看到内室中众多的棺椁,便破开棺椁企图将棺椁里的陪葬品一扫而空。但是,当棺木被破开之后,突然从中冒出一团火焰,当时,便有两人因此受伤。
所以,经过数次盗掘,景陵地宫中的众多文物已遭洗劫一空。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清西陵》、《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