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之中从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大概是见证或者直接听说了这些皇宫之中的政变和秘闻,所以他在自己的后半生之中将这些事情写的相当详细,对于清朝历史的研究又为我们后来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不然的话,清朝皇帝的话都不能信,那谁的话又是成为研究清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呢?
根据溥仪在自己后半生书籍之中说一百年前的那次政变,直接改变了清朝和未来中国的历史,甚至很多如曾国藩这样的人都为肃顺的死感到遗憾,民间更是有“肃顺不死,大清不灭”的说话,那这种说话就真的那么可靠吗?
01溥仪祖父口中的故事
溥仪自诉自己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那个时代正是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似乎只要再有一次像甲午战争或者八国联军侵华那样的战争爆发,中国即可就会陷入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所以年出生的溥仪在三岁的时候就别慈禧太后选位了“嗣皇帝”。溥仪此人的祖父是醇亲王一代之中最为有名的王爷,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前面是大他几岁才华横溢的六阿哥奕?,再前面就是后来继承了道光皇帝大统的咸丰皇帝,当时是四阿哥。
醇亲王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不占据任何优势,清朝皇子争夺太子之位最大的两个优势,一个优势就是道德品行和才华能力上面无可挑剔,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年纪和出身上面无可挑剔。只有占据了这两个优势之中的任何一个才会有机会去竞争,不然的话想都不要去想,所以那个时候继承道光皇帝机会最大的就是四阿哥,他出身高贵,年纪够大,符合“传国以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那为什么清代那个时候要将国家江山社稷传给年纪大的皇子,就不怕他一点本事都没有,最后把王朝搞灭亡了吗?
事实上不是如此,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基础统治已经出现动摇,各地百姓起义此起彼伏,如果立下一个年轻或者年岁小的皇子,即使他天资聪颖,但也很难镇得住场面,没有经历过多少人生大事。另外一个继承有机会的就是六阿哥,当时他才华和能力各个方面都是比四阿哥强的,可惜的是道光皇帝依旧糊里糊涂的选错了人,使得清朝的继承顺序就这样的错过了一个英明的君主,后来很多老一辈清朝生活过的人都说要是当时是鬼子六当皇帝的话,清朝可能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溥仪在自己的人生童年时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是有关于清朝皇室内部权力争斗分配问题的故事,这个故事之中说当时清朝皇帝之中很多人都喜欢听“京剧”。王府之中会专门的请来一些戏班子去演出,演出之后会有大笔的赏赐,而且包吃包住,所以京剧从清朝开始的时候成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娱乐项目,据说溥仪祖父醇亲王府中又一次专门演出《铡美案》。这里面有一个相当恐怖的情节,就是包拯最后不畏强暴,要为秦香莲出头,使用虎头铡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用闸刀压的鲜血淋漓。
这个时候溥仪听老一辈的人说自己六叔载洵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恐怖的一幕,所以一下子就吓的坐到地上哇哇大哭。那个时候溥仪的祖父也醇亲王也还健在,就声色俱厉的当着大家的面呵斥说:“这样太不像话了,想我自己21岁的时候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的话,将来还能为这个国家担当大事吗?”王府之中的很多人这个之后才明白了,原来十多年之前的那场宫廷政变与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醇亲王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场历史之中的政变关系了后来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的转折,很多人只是知道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国运一下子就被日本夺走,从而被迫走下了低谷之中,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的是,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三十多年之前,更是有一场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直接改变了清朝的命运,使得近代中国发展道路误入歧途,当时和溥仪没有揭露醇亲王曾经参与这次政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清楚,到这个时候才突然之间明白,原来是这样啊!
02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
溥仪写《我的前半生》这部书的时候已经是差不多年代了,根据他自己所说的情况,当时这场改变了中国未来变革道路的政变发生在距离自己写书年代的一百年之前,那个时候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懦弱的咸丰皇帝甚至是跟不如道光皇帝敢于直接抵抗,而是被英法联军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之下,一把大火将清朝三代圣君几世几年积累的财富珍宝古董都烧毁抢劫的一干二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的情况的清朝方面并没有作出多大抵抗,最后的结束方式是签订和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叫做《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这一次不仅使得清朝的京城被外国军队攻破,咸丰皇帝害怕战争逃跑到了热河避难,最后和约签订完毕之后咸丰皇帝就直接一命呜呼了。在他死亡之前就召集了自己认为最精明能干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要求他们八个人辅佐自己的儿子载淳治理天下,历史之中将这次行为叫做“八大臣辅政”。
这件事情交代完毕之后的咸丰皇帝就直接死掉了。这八位辅佐政治大臣之中分别是谁大家其实都已经很清楚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背后所代表的势力其中他们简单来说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汉人大臣为首的军机大臣,另外则是以满人汉化比较彻底为首的御前大臣,这些人之中成分相当的复杂,有的是咸丰皇帝曾经的老师,有的则是清朝皇室之中的杰出人才。
这些人基本上是以蛮族人肃顺作为首领。这八位大臣之中的肃顺其实是很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的,因为咸丰皇帝一直都很忌惮自己六弟恭亲王奕?的能力,所以一直都不实用恭亲王来参加国家大事,恭亲王在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历史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大家应该都是很清楚了的吧!既然可以被拿来直接制衡恭亲王,那能力至少也是不输给恭亲王才对,不然的话拿什么来制衡清朝能人王爷奕?呢?
肃顺当时为了天下大局着想,曾经在咸丰皇帝病重召见他的时候对皇帝说“这个时候太子载淳年纪太小,一定要杀死皇后才能安定天下,希望咸丰皇帝效仿当年汉朝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杀后立子”这样才能确保大清江山未来安全无虞。当时咸丰皇帝曾经犹豫了一下,但最后终于没有下定决心,使得慈禧这个太子亲生母亲最后掌握了清朝政权,导致清朝走向了一条不归路,试想历史之中咸丰皇帝当年要是听从了这个建议,那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又会不会不一样呢?
肃顺在看到这个建议行不通的时候就知道咸丰皇帝和他儿子未来的日子肯定的不好过了,要想确保大清万年江山,那未来的事情就只有自己动手了,所以肃顺在得到了咸丰皇帝的遗留诏书之后马上就将八位顾命大臣直接团结到了一切,然后按照遗命册封咸丰嫡长子载淳为皇帝,年号就定位“旗祥”。从年号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八位顾命大臣对清朝的未来是作了一个美好的打算,希望一切都能朝着祥和发展,但后来事情爆发的太快和离谱简直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03辛酉政变的真相
咸丰皇帝死后没有到多久,尸体按照以前的老习惯,皇帝是不能死在热河的,必须要按照交叉错开的顺序依次埋葬在清西陵和清东陵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恭亲王已经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签订了和约,是时候将先帝的尸体和棺椁运回京城安葬了,但就是这个运送先帝灵柩回京的过程之中,爆发了一慈禧和恭亲王两个人阴谋计算的政变,这次政变直接就除掉了咸丰皇帝安排的八位顾命大臣,慈禧和恭亲王将实权控制在了手中,中国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辛酉政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根据清朝史料之中的记载说当时的肃顺和慈禧之间那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之仇,肃顺在咸丰做皇帝的时候就一直想要杀死慈禧了,但苦于咸丰皇帝对慈禧的保护所以一直都没有机会,咸丰皇帝去世任命肃顺为八大臣之一,而且以肃顺本人的能力和本事也顺利的成为了八大臣之首,所以这个时候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肃顺除掉慈禧最好的机会,那为何肃顺没有成功,反而让慈禧得逞造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悲剧呢?
事实上在咸丰皇帝将死的时候,肃顺也是想杀慈禧,但咸丰皇帝没有同意,所以肃顺就和八大臣之间开始商量如何除掉慈禧这个威胁,作为正牌太后之中的慈安不是他们考虑的对象,因为那个太后对于朝廷政治是一点都不干涉的,对于他们是没有威胁的,唯有慈禧这个女人不仅对朝廷政治感兴趣,而且对于肃顺也是想除之而后快,当时各种证据都像是肃顺是准备等新皇帝回到京城之后,然后使用手段处死慈禧的,但为何计划失败泄露的那么快呢?
之前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原因,只是猜测这个过程之中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率先联络上了恭亲王奕?,据说肃顺本人在被押送到菜市场斩首的时候都还在破口大骂慈禧和恭亲王二人叔嫂通奸,并且诅咒两个人以后一定会不得好死。恭亲王奕?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点,但却不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突破点,因为恭亲王当时在北京和英法外国人签订条约,根本不知道八大臣之间的计划,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只有醇亲王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人,他是满洲皇室之后,肃顺他们曾经将他看成是心腹,但没有想到背叛的却是他。之前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历史,是后来溥仪回顾历史的时候说出来了这个真相。
04结语
肃顺本人是咸丰死后顾命八大臣之中的首领,他本人十分擅长提拔人才,曾经以一己之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强行为清朝续命的曾国藩就是被肃顺提拔出来的。后来替清朝收复新疆西北半壁江山,有着泼天功劳的湖南名将左宗棠也是被肃顺发现的,肃顺和八大臣被杀死之后,连带着他们拟定的年号也直接被废除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在前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不禁扼腕叹息,这叹息既是对自己恩主的叹息,也是对中国未来前途迷茫,走向一条不知之路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