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入土为安,入陵为贵,入塔为尊。而自古最注重丧葬的就是皇室,从战国时期开始,凡是皇帝的坟墓都用陵墓来代替,因此,只要一说道“陵”,就是指皇帝的墓地。
皇帝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权威,其坟墓修建得也同宫殿一样,不仅雄伟,而且也十分巨大,如同山陵一样。看似宏伟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实只不过是盗墓贼眼中的后花园,考古学家眼中的博物馆,老百姓眼中的“小坟包”,但却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从此,大清王朝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要好好守着。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特别信奉风水,不仅希望自己在位期间顺风顺水,还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万代千秋。因而,就有了皇陵选址的大事。他们坚信祖坟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福气,寻常人家都会尽所能找块好地方安葬先人。而皇家贵族对于皇陵的选址更是没少下功夫。认为皇陵址是关龙脉、关乎江山气数的大事,更切实关乎皇帝身后的富贵与荣耀。当然不能马虎了事。
顺治帝在位期间,在关内共修建有两座皇陵,分别为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另外一个便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其实,按照顺治皇帝的设想,他的子孙们都应该随着他一共安葬在清东陵,就如同大明朝的十三陵一样,大家都在一个陵区,风水共享,而且对于子孙后代前来谒陵也方便。
(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马兰峪的昌瑞山,清朝皇家陵园)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清东陵里只入住了两位皇帝(顺治、康熙),到了雍正执政时期,一度在清东陵里找不到适合自己心意的墓地,不是风水不好,就是地质不行,所以他又花费巨资,开始大规模修建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两座陵寝在大清朝还在的时候,自然有人日夜守陵了,有一些犯了错的妃嫔也会被短暂罚去守陵,此外朝廷还会驻派大批人员来守陵,甚至可达一个兵团的人数。守陵人这个角色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充满神秘色彩,只有八旗子弟甚至是皇帝宗亲才能担任这个角色。他们吃着皇粮,衣食无忧,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守卫皇家陵墓。换种话说,清朝时期的守陵人相当于“国家公务人员”,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简直就是一个铁饭碗。而且可以子承父业,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如今,清朝都灭亡年,这年间,究竟是谁负责给守陵人发工资呢?原来,大清灭亡后,改朝换代为民国是一个和平的过渡,所以清庭内务府就和民国达成协议,继续给这些守陵人发放工资,其实,他们还是很守信用的。但是,好景不长,年,孙殿英明目张胆的炸了清东陵,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溥仪等满清宗室眼看祖宗陵墓被盗也只能提出抗议,大清朝都亡了,他们又能如何呢?守陵人拿不到一份固定的收入,为了生存,就开始盗墓变卖文物,但还是有一部分守陵人很重情谊,毕竟自己世代的根都在这里,当然不能离开。其实这些人日后靠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年说长不长,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里,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但年说短也不短,至少这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全部经历的。但是即便是大清已经灭亡了年,作为大清遗址的清朝皇陵,却依旧有人在看守。赵德新老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守陵人。他的祖上本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因为政治错误而被惩治守陵。这些守陵后人们在清陵附近建了一个村落,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那里。那里就是和他们的根,对于他们来说,守陵已经是祖上传下来的文化,无关乎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