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他影响过梁思成林徽因,中文版《中国建筑》面世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ErnstBoerschmann,—)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中文版近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伯施曼-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年,共收录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建筑》恩斯特·伯施曼著夜鸣、杜卫华译中国画报出版社恩斯特·伯施曼是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堪称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中国14个省区,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张照片、张草图、张拓片和页测绘记录。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信研究员。—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等作品。清西陵石牌楼。伯施曼测绘。《中国建筑》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相关业内专家的高度好评。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赖德霖评价称:“伯施曼的著作是20世纪初期少数(只有两本)对中国建筑进行全面介绍的重要专著。尽管其德文文字有可能会妨碍中英文读者对于作者观点的接受,但其中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测绘图无疑为当时的建筑人士了解中国建筑提供了宝贵参考。”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人们都知道美国建筑师茂飞和中国学者乐嘉藻。前者设计了大量符合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原理,同时又具有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的新建筑;后者在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则是中国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目前有关二人生平及其设计或著作的讨论与研究已不鲜见,但有两个问题似乎仍有待回答:茂氏虽然有机会访问北京、广州和南京等中国重要城市,并参观紫禁城这样高等级的建筑实例,但他有关中国建筑的文章除了一般性的概述,并无详细的调查资料。他能够设计出造型相对准确、类型又颇为多样的中国风格建筑,原因何在?乐氏不是中国营造学社会员,应该没有梁思成、刘敦桢那样多的田野考察机会。他的著作提到了许多营造学社出版物并未介绍过的实例,它们又源自何处?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20世纪初期,大多数建筑师没有接受过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教育,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业余进行实地考察,那么他们设计中国风格的建筑所参照的样本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其实就在当时的一些出版物中,而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的著作《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与风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畹町)韩国
泰特策展人李淑京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艺术解决共同危机李淑京据art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