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对谥法念念不忘,难道他还想复辟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2月7日—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年到年、年7月1日到年7月12日两次在位。人死后,比照平民出殡还多出一道重要的程序,那就是上谥号,《辞海》中这样写道:“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上,对于上‘谥法’的程序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这个谥号可不是乱上的,那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生的总结,就好像毕业证书一样,因为众目睽睽地看着,故此,想要作假,真的很难。晚清的时候,有一个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这个奕劻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大臣,他干的最“牛”的一件事就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跟在李鸿章的身后,经过谈判,最后跟八国联军签署了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因为奕劻在签署《辛丑条约》上出力,故此,他才能步步高升,最后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亦劻始终是慈禧太后的“铁杆”追随者,他凭借着慈禧太后给予的权利,卖官鬻爵,中饱私囊,随便举一个例子:段芝贵给他送来白银10万两,黑龙江代理巡抚的宝座,就被段氏买到了,亦劻亦被人讥笑为“庆那公司”。当年,袁世凯逼宫端康太妃,令清廷解体,宣统退位时,亦劻和小德张都劝端康太妃退位,而奕劻出力最多。溥仪在自己的传记中,这样写道:“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溥仪是这样认为的:奕劻吃大清的饭,砸大清朝的锅,他就是大清解体的最大“罪魁祸首”!亦劻为何不怕砸了大清朝的锅?道理很简单,因为砍倒大树才有柴火烧,根据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在英国银行存款高达.5万英镑。换句话来说,大清完不完,庆亲王凭着在英国银行的数额巨大的存款,依然可以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民国六年(年),在天津隐居的庆亲王奕劻因病去世。他的后人停尸不殓,派人来到京城,向逊位的皇帝溥仪讨要谥号,溥仪可以说非常痛恨庆亲王奕劻,如今庆亲王后人前来讨要谥号,他岂能放过这个出口恶气的好机会,内务府的大臣们经过商议,给报上来了一个“哲”字,溥仪一看这个字,当时就火了,知人曰哲,庆亲王奕劻钻进钱眼,他知道“钱”还查不多。溥仪立刻否定了这个字,然后打开《谥法》,从里面找出了四个字““谬、丑、幽、厉”,查这四个字的出处,大抵是这样:谬、丑这两个字,是南宋的孝宗憎恨秦桧的恶行,对他加的谥号;而幽厉这两个字,是周朝的幽王和厉王的封号,这两个人皆是残暴昏庸的君主。溥仪对这四个字斟酌半日,最后拿起朱笔,在“丑”字上,画了一个圈,很显然,他是想封庆亲王奕劻的谥号为“丑”。庆亲王的后人一见这个“丑”字谥号,当时就慌神了,他们进京讨要谥号本想光宗耀祖,如果将这个带有歧视和侮辱性的谥号要回去,还不得被天津卫的老少爷们笑话死。庆亲王的后人一商量,便备了一份厚礼,直接去找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经载沣说情,溥仪无奈,只得收回了成命,载沣几乎翻烂了《谥法》,终于找出了一个“密”字,这个密字就被溥仪赏给了庆亲王做了谥号。清代的《谥法》规定,谥号共分三种,一、美谥,包括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好的字。二、平谥,包括怀、悼、哀、愍、思、殇等等。三、恶谥:包括厉、灵、炀、谬、丑、幽等等很差的字。后来,溥仪一查《谥法》,发现这个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他亦是后悔不迭,清朝都没有了,庆亲王拿什么追补前过?从一部已经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的《谥法》看来,溥仪还对清廷念念不忘,他还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复辟成功,重登九五至尊的宝座,其实,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都在为了自己的皇位奔波,可惜历史发展的必然告诉他,复辟帝制已经只是一个春秋大梦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