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大明共16位皇帝,大清也有12位皇帝,大家有没有发现大清除了关外三陵外,清东陵西陵陵区都被盗过,其中除了顺治帝的孝陵是个衣冠冢没有陪葬品,清东陵被盗得最为彻底。
反观明代16位皇帝,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外,位于南京玄武区钟山风景区,朱元璋的明孝陵,还有在北京的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陵和十三陵,除了万历帝的定陵在建国后被吴晗和郭沫若发掘成悲剧外,基本上没有盗墓贼的光顾。
朱允炆(图片借鉴,侵权可删)为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么大呢?先说说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位于遵化境内,埋葬着的分别是顺治的衣冠冢,以及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还有著名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清朝灭亡后到建国前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军阀和盗匪们几次大规模的搜刮和盗掘,基本上成了白地。
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市境内,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除了光绪的崇陵和珍妃墓在年遭遇一伙不明身份的匪徒洗劫外,其它的基本上没有人动过。
清东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首先,清东陵所在的地段靠近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最容易遭到心怀不轨之徒的觊觎;而清西陵更靠近人烟密集的保定府,相比之下安全系数自然要增加不少。
保定府是北京南大门,当时满清的陆军学校也曾设立在保定,驻扎的直系军阀众多,如曹锟、吴佩孚等,相互之间可以监督,稍有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其他人,就算其中有那么一两个想打清西陵的主意,不想被群起攻之的军阀也只好按捺下蠢蠢欲动的心。
而孙麻子孙殿英当时奉命驻扎遵化,没有其他军阀和派系的监督,军队在周围一封锁,清东陵就是他的天下,想怎么样折腾都可以。而且当时孙麻子的部队非蒋介石嫡系,面临断饷和兵变的危机,两相权衡下,才最终决定盗掘清东陵。
明十三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而且相较清西陵,清东陵的陪葬品丰厚得多;先不说康熙帝的景陵,单单乾隆帝的裕陵是在满清最后一个盛世修建的,陪葬品的数量和价值肯定不会差,更何况还有一个以奢侈糜烂而出名的慈禧?
清西陵内的雍正帝一生操劳简朴,虽然残忍嗜杀但也算是位有德明君,陪葬品肯定不多;其他的3位皇帝驾崩时,要么满清国力正在走下坡,要么国难当头火烧屁股,陵寝中能有什么好宝贝?
所以,综合以上的观点,清东陵的地段要比清西陵差上许多,陪葬品方面更容易吸引盗墓贼。
同样,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的选址更讲究。明陵的位置更靠近京都,除了人流密集和风水选址外,更注重防盗防涝;清陵就差了许多,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移动政权,在历史上都是迁来迁去,清陵只注重风水,不注重地段,看看关外三陵和清东、清西三个陵区就知道。
明十三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明陵注重防盗,其地宫入口一般深埋地下近30米左右,如已经开掘的明定陵,封土足足27米,其它的明陵只怕埋得更深,这种深度一般盗墓贼哪里找得到?相比之下,清陵的封土就逊色许多了,才不到10米,几十个土匪花费一个晚上挖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
再就是明陵地宫结构复杂严密,虽然地宫也处于陵墓中轴线上,但墓道并不是长驱直入的,而是设计的如同迷宫般,墓道口毫无规律可循,除非将陵墓周围全部掘开,否则根本找不到入口,这个工程量非常浩大,凭几十个至数百人的团伙无异于做梦;清陵修建就简单的令人诧异了,入口、墓道、地面建筑、地宫全部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哑巴院后的琉璃照壁下就是墓道口,土埋得又浅,清东陵所有陵墓都是按照这样设计,小规模的盗掘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墓道口,被盗掘的机率风险系数自然大大增高了。
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都被地下水淹没过,说明清陵的排涝设计都不尽人意;明陵地宫,如定陵有专门排涝的龙须沟,设计合理令人叹为观止,为什么到了清代反而退步了,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清西陵(图片借鉴,侵权可删)更重要的一点,大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正统的封建王朝,满清一向被民间视为异族胡虏,这就是为什么满清历代皇帝都提倡“满汉一家”。清人一直想融入汉人文化,从精神上和思想上能更好的统治汉人,但汉人对满人一直抱有敌意,这种矛盾虽然暂时在满清封建统治下被压制,并没有代表它被消除,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特别在清末朝廷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满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及割地赔款后,底层民众对清廷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顶峰。因此,清朝灭亡后,饱受欺凌的汉人纷纷开始杀旗人,特别是民国初期无数满姓改成汉姓,就是怕遭到汉人的报复。
而倒霉的清陵,就成了一部分曾经受到清人荼毒和压迫,从而报复满清王朝的首要目标。反而作为汉人正统的明代帝王陵寝,在历史的风暴中除了悲剧的定陵外,其它的全都平安无事。
民初剪清辫(图片借鉴,侵权可删)更可笑的是,满清覆亡后,满人比汉人更积极地剪断奴性标志的长辫,而一部分汉人反而不愿意剪掉跟随了一辈子的辫子,难道当奴才还当上瘾了?难怪清末的平民都那么麻木不仁,不被列强打上门才怪。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