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两位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时,就已经意识到,作为满族如果想要统治文化较自己民族先进的汉族,必须学习和采取汉族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他们在沈阳建造了自己的宫殿,也建造了自己的陵墓福陵和昭陵。这两座陵墓与明陵一样,前有神道,后是陵门、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一系列地面建筑,地宫深埋宝顶之下。
入关后的第一任清朝皇帝顺治当时只有7岁,去世时也不过24岁,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皇帝仍亲自去京郊各地选择墓地,最后选定在京东的燕山之下,地属河北遵化县,开始了清孝陵的建造。等到几十年后清康熙皇帝的景陵相继建成,这里即形成为一个陵区,称清东陵。东陵承袭明陵制,各座皇陵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规模最大的孝陵前面有一条长达米的神道,它既为孝陵所有也成为诸陵共有的前导。
清朝第三任皇帝雍正也在东陵选定了陵地,地处其父康熙帝的景陵之旁,但雍正认为此地风水不佳,土质又差,命臣下另见陵址,最后在河北易县的泰宁山下寻得一块宝地。为了掩饰这种破坏“子随父葬”古制的举动,他又会意臣下制造易县与遵化均与京城相距不远,可称并列神州的舆论。于是,以雍正的泰陵为开端,在易县又出现了一座清西陵。到下一任乾隆皇帝建陵时本应随父而葬在西陵,但他又怕从此下去荒废了东陵,对不起祖先,于是决定葬在东陵,并立下规矩,其子之陵应在西,其孙之陵应在东,形成父子分葬东西的格局,以达到陵虽分东西而又一脉相承,不离古制。于是,清东陵与清西陵分别有清朝五位和四位皇帝的陵墓。
部分内容参照《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者楼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