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其实是一部战争史,一个王朝于战火之中诞生,也在战火之中倾倒。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长盛不衰,亦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够一直延绵。
但有一场战争似乎比较例外,那便是古代皇帝与盗墓贼之间的拉锯战。皇帝生前会将陵墓修的豪华而又隐蔽,同时又会在陵墓里面安插各种各样的机关防止来自四面八方的盗墓者的入侵。然而帝王陵墓在修建时已经有了格局,而盗墓贼的技术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涨船高。似乎在这场战争中盗墓贼充当了刀俎的角色,生前呼风唤雨的帝王也不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
比起盗墓贼,帝王在修建陵墓时,有一件东西让他们更害怕。即便皇陵马上要竣工了,看见它依旧得作废。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九五至尊也如此害怕呢?
一、帝王陵墓
庄子有一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万物一旦有了生,必将有消亡的那一天。即使是生前呼风唤雨的帝王也是如此。他们有的为了续命让方士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与此同时,又着手为自己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寝。显然,他们自己心里也接受可能根本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现实。即便短短的寿命不能得到延续,身后之事也绝不可以草率。
所以,帝王虽然避讳“死”这个字,却也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皇帝继位后不久就会开始给自己修建皇陵。
作为统治者,生前万人敬仰,自然也希望能够带着这份尊贵去往冥界。因此他们的陵墓规模都十分庞大,从勘探到设计上,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但是由于古代勘探技术比较落后,在皇陵建造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若是遇上比较严重的意外,搞不好马上就要建完的皇陵就这样废掉了。有的意外可以避免,而有的却只能听天由命。就像建造皇陵时若挖到一种小东西,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会寝食难安,更可能造成一桩桩血案。这个小东西就是“石母”。
二、何为石母
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在《嵩阳宫古柏》中认为“石母”即“石女”,并且写道:“山中怪事知多少,石母生儿定有无”两句诗。实际上,按照古代地质学的说法,“石母”其实就是“滴水石母”或“泉石”,古人将其称之为“水之精华”,也就是说,石母必与水有关联。
石母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石灰岩,主要藏在地下积水层,换句话说:石母是经历了千年地下水浸泡形成的石类。如果遇见它,便说明这块地下面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因为石母都是刚脱水没多久的。
大家都知道,建造皇陵乃是王朝一件大事,有许多的讲究,除了风水上的选择和陵墓的规格外,避开地下水也是必须的。毕竟皇帝逝去之后皇陵就是他们的宫殿,谁愿意自己的宫殿被淹呢?
因此帝王陵墓最初选址的时候都会十分小心,尽量去避免有地下水的地方。不过由于勘探水平的落后,不能保证每一个陵墓的选址都能准确避开地下水。
三、遇石母,废皇陵,违祖制
虽然遇见石母的几率很小,但还是有皇帝运气不怎么好遇见上了它,这个人就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不管是个人吃住方面还是奖赏方面都十分吝啬,在修皇陵这件事情上却一反常态。他花了大手笔在工程制作上,并且早期就开始绘制图纸,几经查阅后开始施工,前前后后耗资巨大。
在陵墓修建到一半时,孝穆成皇后去世,道光帝下令将其安葬在修了一半的陵寝之中。然而没多久,这座还未竣工的皇陵就让反涌的地下水给淹了,连孝穆成皇后的棺椁也难逃一劫。道光帝赶到现场后发现墓穴内不仅积水重,而且有的地方已经塌陷。如此,就算自己不想浪费钱财继续修下去,这座皇陵又能支撑几年呢?眼前的景象让道光帝愤怒不已,他连忙派人查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调查的结果则是“陵墓动工时挖到过石母”,既然挖到了石母,就说明这座皇陵已经废了,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修下去呢?原来是督工的两位亲王害怕皇帝怪罪,所以挖到石母之后并没有上报,而是隐瞒了下来,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动工。最终,这两个亲王受到了重罚,降职减奉,而负责建造皇陵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都被处死了。
由于东陵皇寝已废,道光帝不得不下令重新选择陵墓的位置。最终听取了穆彰阿的建议,在清西陵重修皇寝。他的祖父乾隆曾对皇帝安葬的位置下令,从自己开始“昭穆次序,隔代埋葬”。乾隆自己埋葬在东陵,他儿子嘉庆皇帝埋葬在西陵,所以按照祖制,道光皇帝本也应该将皇陵安置在东陵的。可挖到石母他也不愿意啊,无奈只能违背祖制,将自己的皇陵置于西陵。
道光帝一生节俭,却因为陵墓之事浪费了不少银子。加之当时的清朝逐渐走向没落,如此劳民伤财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倘若那两位亲王能够及时上报“石母”一事,也不会让道光帝背上违背祖制的名声,更不会有那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
总而言之,石母虽小,却能够让统治者为之一颤。而古代皇帝又迷信,如果自己的陵墓建造过程当中挖出石母,皇帝会觉得自己命里缺水,或是认为选的地址太过晦气。有时这种“感觉的晦气”还会搭上许多无辜的生命。其实石母虽然在史书典籍中常有记载,却至今未见过实物。所以是否真的有石母这种东西,还有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