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开始大张旗鼓的为自己选定陵寝,按照祖制,皇帝必须葬在东陵,可雍正却对十三弟允祥说:“尽量离东陵远一些!”,允祥在找了很久,终于找到风水宝地,距离东陵里,雍正听后说:“赏!”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却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君主,他勤政爱民,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推行文字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十三弟允祥是他最信任的亲人,也是一个忠诚贤能的王爷,他精通风水,曾经为雍正选址陵寝,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雍正的陵寝之谜,就是他为什么不愿意按照清朝的传统,把自己的陵寝建在祖先的陵寝附近,而是要另辟一块新的陵园,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和非议,也给后来的乾隆皇帝带来了难题。故事开始于年,雍正继位四年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的陵寝问题,他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他不敢怠慢,立刻动身去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那里是清朝的皇陵所在地,已经有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陵寝,按照清朝的规定,雍正的陵寝也应该建在那里,以示孝敬和尊重。
允祥在清东陵附近寻找了很久,终于在离东陵60里的九凤朝阳山,找到了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这里风水极佳,依山抱水,是个典型的福地,允祥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雍正。雍正听了也觉得可以,就下令运送建筑材料,准备开工建造。
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当工人们开始动工的时候,问题就开始一件一件的暴露出来,九凤朝阳山的方向有些歪,建造皇陵规矩重重,朝向不正当山根本就不符合风水的要求。
而且山上的土质很差,是一种砂石土,容易渗水,不利于地宫的建造,如果不小心,地宫可能会塌方或者被水淹。这些问题让雍正很不满意,一旦地宫走水,绝对是大凶之兆,皇帝一道旨意下去,让允祥再去寻找吉穴,寻找的范围扩大到直隶一带。
这样一来,雍正就打破了清朝的陵寝制度,他不想和他的祖先葬在一起,而是要另辟一块新的陵园,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和不解,他们纷纷猜测雍正的动机,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心高气傲,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风水宝地,想要独占一方天地,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其实,雍正的真实想法,只有他自己和允祥知道,雍正心志远大,不甘屈于人下,即使是他的爷爷和父亲也不例外,他想要在陵寝的规模和建筑上超过他们,展现他的雄才大略和皇权的力量。他不想在清东陵的原因很简单,那里已经有了两座宏伟的陵寝,他的陵寝再怎么建,也只能是第三位,只有重新开辟新的陵园,他的陵寝可以成为首陵,引领后来的子孙。
允祥了解雍正的心思,他也不想让雍正失望,他决心为雍正找到一个最完美的陵地,他带着一群随从,四处奔波,寻找风水宝地,他走遍了直隶的大小山川,终于在河北保定易县太平峪永宁山,发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这里靠山傍水,山势雄伟,水势灵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陵地。允祥高兴极了,他立刻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雍正。
雍正听了允祥的汇报,也非常高兴,他觉得这里就是他的万年福地,下令立即开始建造陵寝,他还要求允祥亲自监督工程,不要有任何差错。允祥也是十分体己,拖家带口的搬到了太平峪,每天亲自查看工程的进度,指挥工人们按照雍正的意愿,建造陵寝。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操劳,只为了完成雍正的心愿。
雍正对允祥的工作非常满意,他觉得允祥是他最忠诚的兄弟,决定把西陵福地旁边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让他和自己同享福地。
允祥听了,感动不已,但他也知道这上次要不得,一旦接受,非但引起别人的嫉妒和怀疑,还会给自己平添一份杀身之祸。他谢绝了雍正的好意,自己只不过是臣子,怎么能和皇帝同享福地呢?为了打消雍正的念头,允祥直接在涞水找了一个陵地。雍正听了允祥的话,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赞扬他是一个谦虚有德的王爷,他说他会永远记住允祥的功劳,不会亏待他的子孙。允祥感激涕零,他说他只愿雍正平安无事,万寿无疆,他说他会一直陪着雍正,连忙磕头谢恩,为陵寝建设肝脑涂地。
不久之后,雍正的陵寝终于建成了,它被命名为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它的建筑规模和风格都超过了清东陵的孝陵和景陵,地宫非常宏大,里面有三个大殿,分别是宝城殿,宝塔殿,和宝顶殿,它们都是用上等的材料和工艺建造的,里面装饰着金银珠宝,绘着精美的壁画,放着雍正的棺椁和随葬品,它们都是雍正生前的珍藏,都是无价之宝。
雍正看到自己的陵寝,非常满意,笑着对身边太监说:“王爷此次差事办得甚合朕意,赏!”陵寝建成之后,允祥依然留在太平峪,他要等到雍正驾崩后,再把他的遗体运到泰陵,安葬在地宫里,才算是最终完成工作。回了北京的雍正,不久就病倒了,他的病情很严重,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把乾隆叫到了他的身边,把皇位传给了他,他嘱咐乾隆要继续他的改革,要爱护百姓,要统一天下,要尊重允祥,要把他的陵寝建好,他还说他希望乾隆能够和他一样,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清西陵,能有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