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我国古代帝制时期,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统一称呼,在当时,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共主,是天与地的具象化身,故受天下万民敬拜。
皇帝享有着当时时代最优厚,且独一份儿的特殊待遇,手握生杀夺予的绝对权力,且奉天地意号令四方,在皇帝制的年代,可以说一国的兴衰尽握于皇帝一人手中。
所以历史上便有了明君昏君这两种,对于皇帝智力一国能力和其为人能力的评价。
皇帝昏聩使得国家失治混乱,民众嫌恶皇权,便就会有弹劾、起义、篡权等等戏码,皇帝圣贤明智,百姓以此得福得利,便会歌颂国君的恩德才干。
而当封建社会倒塌之后,一般百姓对曾经高高在上,权倾天下的天子皇帝,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01皇权末路的腐烂景象
中华大地在皇帝制的社会环境中,度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而皇权帝位,便也在这几千年的岁月中随着时间的河流起起伏伏,各朝代君主帝王对于治理国家、巩固江山社稷,无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
强盛大国的皇帝,其格局往往也更加广阔深厚,在国家内部分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在稳固国家内里根基的同时,还兼顾着向外开拓领土,扩大国家层面的宏大愿望。
从头算来,我国从夏朝为起始,以清朝为终止,前后共经历了20个朝代。
各朝各代均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但却有一个朝代是例外,那便是清朝。
清朝成为封建社会的终末,是世界环境的大势所致,断绝一切对外联系后,虽然可以通过内部贸易来满足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但在发展道路上却完全止步。
国土纵横一千三百万千米的大国,变成了一池慢慢发臭的死水潭。
当清朝被迫打开自家的大门后,才猛然发现自己曾经的世界地位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强大的雄狮,如今只是一块横在切肉墩台上的硕大肥肉。
但由于慈禧太后及其背后官员团体的贪婪靡腐,让清朝失去了它最后的自救机会。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将皇权独揽手中,光绪皇帝也变成了其笼中的金丝雀,清朝那颗才刚刚重新复苏的心脏,在跳动了百余天后便再次重归平静。
慈禧在军政方面的柔弱怯懦,使得我国版图逐步走向崩坏分裂,其奢侈奢靡之心性,更是进一步掏空了国家军队那本就不结实的驻脚根据。
当处于国家心脉重地的皇权组织主动放弃了挣扎,亦开始在乱世中浑水摸鱼,敛满个人私欲之时,那便是清朝带领着封建帝制社会,走向末路的时刻。
02离世后才享有的帝王优待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任皇帝,但他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终句点。
而关于在封建社会与皇权龙椅坍塌的前夕,民众对待天子皇帝的态度和其心念转变的各种问题,便可以在光绪的身上找到答案。
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并轻易取胜之后,而作为维新派背后支柱的光绪帝,便被慈禧软禁于南海瀛台,十年之后,光绪病重离世,享年38岁。
相比起清朝以往的历代皇帝,光绪似乎也只有在葬礼这一点上,才没有失了帝王该有的“风范”。
光绪皇帝的棺椁名为“梓宫”,是由上好梓木所打造,据传梓木亲人气但因木材珍惜造价极高,少有人能负担得起,而光绪皇帝的“梓宫”则有4.9米的长度,而且是整块而木材且纹理平顺。
光是在出殡日当天,用在各类封建祭奠活动上的资金,就高达52万两白银,若抛去货币本身的文化价值,单纯进行价值的换算,那便是超1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从出殡地点到落安行宫,梓宫上支金丝伞盖,周身包裹龙纹丝绸布匹,梓宫全程不见日光,且纯靠人力进行搬运。
总长达6米的梓宫下面,密密麻麻地站满了扛棺的力士,人的扛棺队伍轮番上阵,力求棺椁的稳定与平整。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十几里,前后64人旗幡开路,多人的法驾卤簿仪仗,后有官兵护卫,皇棺四周均是力士、扈从,其后有皇族宗亲坐马车跟随队伍。
抬皇杠人员多达名,分60班。
在皇棺落安行宫之后,便又进行了为期3天的祭奠,出殡活动才告一段落。
03看似恢宏·实则悲凉
光绪皇帝的一生从未掌握实权,未曾有机会为民为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却要承受所有民众的怒火与问责,唯独一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组织起了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但却被慈禧轻易覆灭。
光绪不得皇权且英年离世,光绪的帝陵也还未来得及修建,这使得在其驾崩之后,也并没能在第一时间就入住皇陵,于是在慈禧的安排下,便将棺椁先行安置在了通往清西陵半路的一处行宫中。
虽然有所波折,但祭奠的各项事宜内容却没有丝毫的怠慢,如上文所描述那般,光绪皇帝的出殡是极为浮夸奢华的。
而皇帝的出殡活动,自然也吸引来了民众与海外人士的围观,也因此,我们才能有机会通过当年的那些海外人士的相机镜头,去观察到当时民众们的态度与反应。
在记录着历史的黑白照片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出殡的浩大场面,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场围观的百姓们,却无一人按照清朝的例律,对光绪的皇棺下跪叩拜。
因为在他们眼里,清政府是已经堕落的王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现在躺在皇棺里的光绪,也不过是一个无能的皇帝,无法拯救国家于危难,死了之后的阵仗却倒是气势十足。
相信如果没有侍卫扈从从旁守卫,甚至会有好事者去打开梓宫,看看所谓皇帝的真容。
生前不掌权柄,活成了慈禧的掌上木偶,死后亦不受尊重,清朝子民无一人跪拜祝告,光绪的一生实在是悲凉。
04结语
回忆光绪,其实光绪皇帝是在闭关锁国重开国门之后,最早觉醒的一批的思想先进者,甲午海战之后,光绪十分清晰的意识到了时代的变迁,于是他果断推翻了影响其二十余年的封建法则。
而后,光绪走上了中兴救国之路,但维新运动却以失败告终,救国之抱负被慈禧的贪婪和野心轻易抹杀。
设想如果是光绪执政皇权,哪怕是无法改变中华大地后续的结局,但也注定不会像主张求和的慈禧太后那般自折脊梁。
在后续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道路上,也一定会少走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