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葬身之所在清西陵中的清泰陵之中,相比于儿子乾隆的清裕陵雍正的清泰陵保存十分完好,且至今没有对外开放,其实说起来清泰陵地宫保存完好至今不对外开放,这还得从建国初期发掘明定陵说起。
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对文物破坏严重让国家叫停了主动考古发掘古墓
年在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倡导下,国家决定对明皇陵进行考古发掘研究,最初吴晗和郭沫若选择的是对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就行发掘,他们认为明长陵内必定保存有完整的《永乐大典》,因此作为历史学者都想一睹《永乐大典》全本真容,所以决定从明长陵开始进行考古发掘。
但是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设备落后,加之明长陵的地宫入口极为隐蔽,因此一时之间都没有找到明长陵地宫入口,正当考古队对地宫入口进行调查之际,却发现另外一条消息,原来明朝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明定陵地宫出现坍塌现象,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对明定陵进行发掘,就算拿它练手艺了,有了经验之后再发掘明长陵。
结果在发掘明定陵之后,由于技术落后,再加上当时的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很快不少出土文物就受到风化损毁,出土文物风化的“见光死”让人对于明定陵中出土的文物损坏感到扼腕惋惜。
后来郭沫若先生又建议国家考古发掘明长陵和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寝唐乾陵被驳回,国家也因为对明定陵考古发掘对墓中文物的灾难性损毁痛定思痛,出台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政策,即拒绝主动考古发掘古墓,只对已经被破坏或者被盗的古墓进行被动抢救式发掘,这项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通过发掘明定陵而让国家出台的文物古墓保护政策,也保护了雍正的清泰陵,正是因为清泰陵从建成至今来年没有被任何人盗挖或者毁坏过,因此它的地宫至今没有被打开,所以雍正的地宫不能对外开放。
相比于雍正的老爹康熙的清景陵和儿子乾隆的清裕陵被盗毁得很严重,雍正的清泰陵却完好保存,这又是为何呢?
清东陵被盗挖得很惨,清西陵包括雍正的清泰陵在内基本都没有被盗挖
其实清朝皇陵共分三处,分别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和山海关外的关外三陵,清东陵的皇陵共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五处皇陵,清西陵的皇陵则共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四处皇陵,关外的清皇陵则是埋葬在盛京沈阳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埋葬在赫图阿拉城(现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的爱新觉罗氏先人的清永陵。
清朝三处皇陵只有清东陵在民国时期被盗的最惨,清西陵中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过,其余的清朝皇陵都保存得比较完好。
年夏天民国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率军进驻清东陵所在地河北遵化马兰峪,随后孙殿英盗挖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
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兰峪一带的土匪王绍义、张尽忠又勾结清东陵守陵人后裔穆树轩对清东陵进行了第二次盗挖。
这一次盗墓比孙殿英那一次盗墓更加恶劣,这一次清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其余的皇陵和陪葬妃嫔陵寝全部遭到盗挖,尤其是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被盗毁的最为严重。
顺治的清孝陵之所以没有惨遭盗挖主要还在于他生前崇信佛教,并且死后以满洲旧俗火化后再下葬,因此顺治墓中的陪葬品应该十分简单,应该只有他和两位皇后的骨灰盒,所以在清东陵二次被盗的时候清孝陵才幸免于难。
同样由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以及爱新觉罗氏先人也都是遵循满洲旧制,是火化之后才下葬的,加之后来清末帝溥仪在东北被日本人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关外的清朝祖陵肯定加以保护,所以清朝关外三陵才能在后来民国时期免遭盗挖。
至于清西陵几乎没有被盗也是有着其自身原因,首先就是相比于埋葬于清东陵的皇帝们,清西陵的皇帝们很明显都是勤俭的皇帝。
埋葬在清西陵的皇帝中雍正接手大清江山时正是“康熙盛世”的后期,国库并不充盈,雍正继位后勤政节俭,力行新政,革除康熙朝利弊,他自然要比埋葬在清东陵的老爹康熙和儿子乾隆节俭得多。
而乾隆的儿子嘉庆接手大清江山时已经是呈现衰败之势,因此嘉庆自然也要比老爹乾隆节俭得多。
到了嘉庆的儿子道光这时大清江山更是进一步江河日下,道光也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勤俭皇帝,勤俭程度甚至已经上升到了抠门,不过道光的清慕陵却是清朝历代皇陵花费之最,当然,这主要在于道光最初在清东陵范围内的宝华峪选好了墓址,都已经修建完成,结果地宫渗水,道光大怒下旨重新在清西陵选择墓址,后来选好之后就是现在的清慕陵所在地龙泉峪,虽然道光的慕陵修建规模比较小,但是一拆一建还是让道光的陵寝成为清朝历代皇陵花费之最。
而光绪皇帝时期已经到了晚清,当时的大清除了割地赔款就是在割地赔款的路上,因此光绪想不节俭都不行,所以他的陵寝花费也是清朝历代皇陵中费用最低的一位。不过别看光绪的崇陵寒酸,但是他的崇陵也是清西陵中唯一被盗挖的一座皇陵。
光绪的崇陵于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盗挖,当时距离光绪去世仅30年,根据当时对崇陵盗墓案现场勘查,这伙盗墓贼对崇陵内部熟门熟路,他们很轻松地拨开了崇陵地宫内的自来石,他们对崇陵的熟悉就好像这座陵寝是他们所修建一般,因此可以推断盗挖光绪崇陵的人很可能是当初修建陵寝的工匠,毕竟光绪的崇陵于年才建好,当时修建崇陵的工匠很多都还在世,所以很可能是这些修建工匠趁着战乱之际熟门熟路的盗挖了清崇陵。
因此清西陵中唯独光绪的崇陵被盗,雍正的清泰陵则是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帝陵。除了生前勤俭死后没有太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就是雍正的清泰陵选址极为隐蔽。
清朝分东陵和西陵始于雍正,其实雍正陵寝选址最初是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本来建材已经由工部逐渐运往九凤朝阳山,但是后来雍正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怡亲王胤祥去九凤朝阳复勘时,胤祥发现九凤朝阳山形局不全且土质不好,于是如实报告给了雍正。
雍正后来亲自查看了带回来的土质,发现是属于砂石土质,这种土质不适合墓葬,结构不稳且十分容易渗水,因此雍正决定废弃九凤朝阳山,让胤祥全权负责再帮自己重新选一块墓地。
后来胤祥给雍正选中了易县太平峪永宁山作为新墓址,胤祥给雍正上书称永宁山的地理风水十分好,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于是雍正十分高兴,就按照胤祥选好的墓址在这里修建起了陵寝。从整体的地理位置上来说清泰陵所处的易县永宁山确实比较隐蔽偏僻,在雍正修建陵寝之前,永宁山附近几乎是没有居民,人迹罕至。
所以民国之后该地也没有军队驻扎,减少了军阀盗墓的风险,而由于清泰陵建成时间比较悠久,因此民间盗墓贼也不太好找到地宫入口。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清泰陵被盗的几率。
不过虽然雍正的地宫没有打开,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清泰陵也险些被考古发掘所打开,这还得从一个盗洞说起。
在八十年代时泰陵地宫差点被考古发掘
在年维护时文物部门发现了清泰陵的琉璃影壁上有一个旧有的盗洞,因此大家都认为清泰陵可能很早之前就被盗挖了,于是就上报国家文物局,按照相应的文物古墓保护政策请求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发掘。
而国家文物局当时鉴于出现了旧有的盗洞,也批准了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考古发掘。正式考古发掘日期定于年4月8号。
由于民间一直流传着雍正是死于非命,传闻雍正被受文字狱案牵连的吕留良孙女吕四娘所刺杀而亡,在死后还被吕四娘把脑袋切走了,乾隆为了给老爹雍正留全尸,特意铸造了一个金头安在了雍正尸身上下葬。
因此当国家决定对清泰陵进行考古发掘时,诸如此类的民间关于雍正死因的传闻喧嚣尘上,很多新闻媒体也都赶到了清泰陵现场准备抓拍第一手资料。
不过在4月8号正式进行考古发掘动工之后最终却让新闻媒体们都失望了,原来考古人员在正式动工后才发现这个旧有的盗洞只有两米多深,这也就说明了清泰陵并未没盗挖过,曾经可能有盗墓贼打过清泰陵的主意,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最终没能成功,所以就留下了这个旧有的盗洞。
所以清泰陵还是保存完好无损,没有被盗挖过,那么问题却来了,既然清泰陵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过,那还有没有必要在进行抢救式考古发掘,因此当时参与的考古人员都在商议要不要再继续对清泰陵进行考古发掘。
不过还没等考古人员商议出结果,《北京晚报》却在发掘动工第二天就刊登出了一条消息:雍正皇帝的清泰陵正在清理发掘之中,已证实清泰陵没有被盗,现正在继续破土动工,关于雍正皇帝金头之谜也即将解开。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民间对于发掘清泰陵也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可是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中科院院士夏鼐先生却向国家文物局反应叫停了对清泰陵的考古发掘。
原来当初带队发掘明定陵的正是夏鼐先生,他对当初明定陵被发掘后文物损毁风化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他深知以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再发掘清泰陵也依然保存不好其中贵重文物,很可能会重蹈明定陵考古悲剧的覆辙,因此夏鼐先生想着发掘后保存不好,不如让这些文物继续长眠地下。
于是夏鼐先生果断向国家文物局叫停了对清泰陵的考古发掘,最终国家停止了对清泰陵的考古发掘工作,盗洞也被重新填埋好。
因此雍正的泰陵地宫从他下葬关闭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也因此长眠地下近三百年的雍正也躲过了成为出土文物的命运,至今为止雍正和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以及他心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依旧还完好地长眠于清泰陵地宫之中。
根据现有国家对文物古墓的保护政策,雍正的清泰陵地宫以后也是不会主动打开了,因此清泰陵的地宫不光现在不会对外开放,就连以后也不可能会对外开放的。
写在最后
因此清泰陵地宫至今不对外开放主要在于它自建成至今三百余年从来没有被盗过,地宫保存非常完好,地宫大门也至今都没有打开过,再加上吸取了之前发掘明定陵的考古悲剧以及后来制定的相关文物古墓保护政策,所以清泰陵的地宫根本不可能会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