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没有子随父葬,真的是因为篡位,死

雍正皇帝,这位在位13年从未踏出紫禁城一步的勤勉皇帝;在大清十二位皇帝中,雍正帝身上的疑案应该是最多的:他真的是谋害了康熙登上皇位的吗他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吗他的生母乌雅氏真的是他逼死的吗他究竟是死于吕四娘之手还是病逝.......雍正帝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在他身上未解的谜案却是最多的;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雍正的皇位究竟来得是否名正言顺?了解清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之争异常惨烈,一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九王夺嫡之争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一直到雍正将所有九王夺嫡的兄弟们都处置后,九王夺嫡之争才算是彻底地结束。在此之前,虽然雍正帝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但其敌人允禩、允塘、允禵等人为了攻讦雍正,不断地散出各种关于雍正帝如何用阴谋手段登基的说法;就连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孝恭仁皇后)都公开质疑:“我是真的没想到先帝(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胤禛(雍正)!”雍正的生母都如此怀疑,外人自然会有更多的闲话。所以从雍正登基一直到雍正病逝,便一直有各种说法存在,至于真假我们也只能从现存的史料中进行推断。

比如,我们今天文章的主题:雍正帝为何要建“清西陵”,而不是遵从满清的“昭穆制度”子随父葬呢?难不成,真的是因为自己篡位担心死后无言面对父皇康熙吗?其实雍正帝没有遵从满清的“昭穆制度”子随父葬,作为雍正篡位的证据确实是很牵强的。毕竟顺治帝也没有子随父葬,太宗皇太极葬在了沈阳的昭陵,而顺治帝则是葬在了孝陵。虽说雍正帝是葬在了清西陵(泰陵),但是他的儿子乾隆却葬在了清东陵(裕陵)。更何况若雍正帝真的是担心死后无颜见父皇的话,那应该是不敢入太庙才是;因为太庙才是皇帝祭祀的地方,太庙之中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神牌。所以说:雍正帝之所以修建清西陵的原因并非是害怕见康熙;但究竟是为何呢?每一位皇帝继位后,除了考虑如何坐稳皇位,还需要考虑的一件事情就是——修建自己的陵寝。可能有人问:正值盛年,何需要那么早就考虑修建陵寝的事情,不是不吉利吗?但在古代封建皇帝的眼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修建陵寝,就是修建属于自己的万年吉地,而且皇帝修建陵寝的过程非常复杂,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成,所以需要提前做打算。雍正帝亦是如此,在刚登基不久,便开始派大臣带着风水先生,前去顺治帝的孝陵还有康熙帝的景陵附近,也就是清东陵(总称)找一块适合的地方修建陵寝。

经过多次勘验,最终确定在遵化州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地作为雍正的万年吉地;选定好地址以后便开始动工,为此还运送去了大量的材料。但是在动工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却上奏雍正说:九凤朝阳山虽然规模大但是穴中的土里边有砂石,实在是不适合修建陵寝。这在古代风水学中可以大忌:按照风水学理论,选址建宅需要在龙、穴、水、明堂、远朝、近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完美。因为古代风水学认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到人的祸福自然是最重要的。雍正帝作为一国之君,自然对自己的万年吉地要求非常高,绝对不允许有一丝的瑕疵存在。既然朝阳山穴中土里有砂砾,便放弃了九凤朝阳山。然后又派遣大臣前去京畿一带找寻合适的地方,选择陵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雍正帝自然会让自己最信任的人前往,而这个人便是十三爷允祥,另外陪同十三爷一起的还有精通风水学的福建总督高其倬。为了能不负皇命找寻一块上好的万年吉地,二人披星戴月,从京城到沈阳一共找寻了11处备选之地,经过反复的认真筛选,最终决定将易州泰宁上下的太平峪作为雍正的陵寝之地。将图绘制完成后,给雍正帝上奏折说:在易州境内的泰宁山下的太平峪是最合适的万年吉地,确实是一块乾坤聚秀之地,不管是龙穴还是砂土、水流等都尽善尽美。雍正帝看了奏折还有图纸以后,也对太平峪这个地方很是满意。但是雍正帝若是真的选择了太平峪的话,便是远离了遵化的祖陵,没有遵从满清的昭穆制度,是不孝的表现。雍正帝便将此问题抛给了大臣们:让大臣们去找一找历史上有没有远离祖陵、另外修建陵寝的案例。

雍正帝下旨后,内阁、六部等多位大臣都在认真的查找史书,确实也找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比如:夏禹的陵寝在浙江的会稽,而自启则是在山西的夏县,而少康又是在河南的太康,这几位的陵寝相距都有上千里;而到了汉代以后,汉高祖是在三原,汉文帝是在礼泉,汉景帝是在乾州,汉武帝是在蒲州,这几位皇帝的陵寝相差二三百里到四五百里的距离。有了这些案例,大臣们便给雍正上折子:泰宁上的太平峪虽然与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距离上百里,但是易州与遵化在京畿福晋,都是京畿直接统领,并列为神州,这样看的确实不远。大臣们一番引经据典后,雍正帝便不再顾虑,正式下旨将太平峪选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与雍正八年正式开始修建陵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