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的易县坐落着清朝泰山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泰陵,在这座帝陵中埋葬着三个人,分别是清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就是清朝后宫剧中的年妃,年氏的哥哥是康熙、雍正时期鼎鼎大名的朝臣年羹尧,她在雍正登基之前就已经嫁入府中做侧福晋,为雍正生下三个皇子和一个公主。年氏能够以皇贵妃身份陪葬,足见雍正帝对年氏的宠爱程度。
死后陵寝一直以来都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从生前就开始建设,前后时间跨度可以达到数十年,为此耗费的金银更是不胜其数。
清朝的皇陵被盗墓者破坏严重,比如慈禧太后的陵墓被盗挖,还有康熙乾隆的,但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天考古专家突然发现雍正皇帝的清泰陵上面出现一个盗洞,这个消息无疑让考古工作者心情紧张,因为盗洞意味着可能已经有盗墓贼光顾了雍正帝的皇陵,里面的文物可能已经遭到破坏。
此外还有一个担心的地方,陵墓内的文物能够长久保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与外界完全隔绝,一旦出现贯通的盗洞,墓中文物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经过氧化之后很多文物将失去价值,这也是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清泰陵内文物的损失,考古专家们立即组织对清泰陵的保护性挖掘,本意是尽可能地挽回损失。当考古专家们在现场沿着泰陵宝顶上的盗洞去挖掘时,有专家惊讶地阻止继续挖掘,因为他发现盗洞并没有进入泰陵内部。
到此为止,清泰陵确定还完好无损,并没有被盗墓贼光顾。
皇陵被盗墓者盯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为了得到皇陵中价值不菲的陪葬品,选择铤而走险盗墓的人不在少数,曹操就是其中一个。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其中以清东陵被盗墓者毁坏最严重,乾隆皇帝的陵寝就在清东陵,这位自称是十全老人的皇帝死后凄惨程度可以说是清朝众位皇帝之最。
民国时期的军阀土匪孙殿英是清朝皇陵的重要破坏者,因此也有人将其称呼为东陵大盗,其中盗掘最出名的莫过于慈禧和乾隆两人的陵墓。
孙殿英当时盗墓有几个机缘巧合,第一是手上有军队且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派系军阀之争导致无人顾及孙殿英,他的任务是维持包括清东陵在内地区免受土匪袭扰;第二是需要大量金钱来维持军队生存,已经投降蒋介石的孙殿英并不受到重视,甚至连粮饷都没有,需要自己筹集;第三是有另外一伙人意图盗掘清东陵,孙殿英以派兵保护清剿的名义包围清东陵,随后又以演习的名义掩护盗墓行为。
在清朝皇陵中,雍正帝和嘉庆皇帝的陵墓则是完好无损,原因首先在于雍正帝清泰陵所在的位置。从孙殿英盗墓的过程来看,当时他的军队能够“师出有名”地进入清东陵地区,因此雍正皇帝清泰陵所在的清西陵则免受到东陵大盗的破坏掠夺。
按照常理来说,雍正皇帝应该是埋葬在清东陵的,陪伴在父亲康熙皇帝身边,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曾有人猜测,雍正因为是篡改遗诏登基称帝,死后不敢与康熙比邻而睡,于是选择将陵墓定在清西陵。
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工科史书》记载,雍正最初本意也是要紧挨着孝陵和景陵,但是经过专家考证后发现,陵墓选址位置经常出现渗水和石头硬度不够的问题,于是请允祥带头另选皇陵地址,最终选中了清泰陵所在位置。
从后世清朝皇陵被破坏的情况来看,雍正帝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此外,乾隆皇帝陵墓中的确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导致墓中损坏严重,这也证明雍正皇帝当时的担忧非常有道理。
雍正皇帝陵墓没有被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陪葬品不够奢侈。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是一位非常勤俭节约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以勇敢革弊出新闻名,同时也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勤劳皇帝,以至于坊间传说雍正是活活累死的。
雍正登基之后面对的康熙晚年积累下来的朝廷弊病,以整顿吏治为抓手,不断将财富集中在国库和百姓手中,推行摊丁入亩,这项举措对于底层贫民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不经意间实现中国赋税制度的重要转变。
雍正皇帝是非常节俭的,他曾经专门为宫廷中的剩菜剩饭处置颁布诏书,可以说他是提倡光盘行动的首位封建皇帝。在雍正大寿之际,各地封疆大吏都准备回京述职,主要目的是向雍正祝寿,但是雍正拒绝了这些提议,认为会造成趁机敛财、铺张浪费。
在雍正皇帝死后,同时保持了一贯的节俭风格,在陪葬品的选择上没有奢侈行为,并不像慈禧太后那样,陵墓中价值连城的宝物数不胜数。乾隆皇帝的陵墓被盗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陪葬品足够奢华,乾隆自认为是彪炳史册的皇帝,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殊不知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雍正皇帝的功劳,是这位任劳任怨的父亲为儿子攒下的家底。
因此,雍正帝以节俭闻名,不值得被盗墓贼光顾。清东陵的皇陵也并不是全部被盗掘,顺治皇帝的陵墓就没有被盗,原因是因为民间传说当年顺治帝下葬时没有陪葬贵重物品,由此可见,皇陵陪葬品的多少会成为盗墓贼光顾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