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清史花了十几亿,为何要花这么多钱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过后,新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前朝修史,比如元朝修《宋史》,明朝修《元史》,清朝修《明史》等等。那么,为何清朝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却迟迟看不到《清史》的面世呢?

其实,在清朝刚灭亡时,清史的修撰工作就开始了。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花了十四年的时间修了一部清朝史书。因为此书尚未定稿,主编赵尔巽也认为其不过是“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故此命名为《清史稿》。而且,因为这部《清史稿》是未定稿,其中的疏漏较多,一直以来都被史学家们引为憾事。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一直呼吁重修清史,甚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成立了由著名史学家戴逸、刘大年等人组成的清史编撰委员会。可是因为一系列原因,清史的修撰工作迟迟不能进行。直到年8月,国家才正式决定继续清史的编撰工作,当年12月,清史编撰委员会成立,还是由戴逸负责主持清史编撰工作。

年,清史的初稿就已经完成了,根据当时清史编撰委员会的计划,《清史》原本定于年定稿问世。可是由于《清史》的篇幅太过于浩瀚,期间数易其稿,直到今年才完成最终定稿。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最迟在今年的晚些时候,这部史学旷世巨著就将问世。这是史学界的一大盛事,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史的编修工作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更是花费了巨额的经费。根据清史编撰委员会公开的数据,仅仅是早期经费就超过了6亿,在这长达20年的编修时间里更是花费了十几亿的经费。那么,《清史》花了十几亿,既然花了这么多钱,为何迟迟却不能面世呢?看看它的规模就知道了。

《清史》的篇幅有多大?说出来可能要吓你一跳。按照清史编撰委员会原本的计划,《清史》全书共92卷,每卷大约35万字。然而,《清史》最终定稿的字数却达到了万之巨,几乎相当于整个24史的规模了。在此之前,24史中规模最大的《宋史》,也不过才万字的规模,而《清史》的规模是它的7倍,这也是为何《清史》用了20年时间还没修好的重要原因。

可能有人会纳闷,为何《清史》的字数如此之多?这是因为《清史》的体裁采用的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早在年,清史编撰委员会在《清史编撰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就已经公开表示,《清史》的编撰将采用白话文,此举也得到了当时大部分专家的支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方便普通读者参阅此书。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戴逸倒是十分坦诚。戴逸认为,采用白话文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在史学家的文言文水平有限。毕竟文言文已经停用多年,虽然现在的史学家都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要让他们以文言文进行写作,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也大大增加了《清史》的工作难度。有鉴于此,才最终决定采用白话文,也方便普通读者参阅。

既然《清史》的体裁是白话文,那达到万字的规模也可以理解,毕竟白话文虽然简单通熟易懂,但毕竟不如文言文短小精炼。可能有人还会觉得奇怪,为何编撰一部史书要花费十几亿呢?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编撰史书只要找一些史学家埋首书写就可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史书的编撰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的一些领域还特别烧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史学家编撰史书时,对于一些历史上的疑难之处,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解决,而这些无疑都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比如说清朝光绪皇帝的真正死因。在《清史稿》中,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记载是病死的,而且还用了“德宗疾大渐”这几个字。可是根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中“光绪死因”的研究结果来看,光绪皇帝却是被毒死的,死因是急性砒霜中毒。

从年开始,清史编撰委员会联合央视、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及法医鉴定中心等单位发起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项目。通过对清西陵文物管理所珍藏的光绪帝毛发和衣物进行研究,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先进技术,最后确定光绪帝是被毒死的。

这个项目持续了5年的时间,虽然成功找到了光绪帝的真正死因,可花掉的经费必然也是不低的。除此之外,清史编撰委员会还邀请了世界各地的清史专家,听取他们对清史中一些历史事件的意见,这无疑也要花掉一大笔的钱。

其实,十几亿看起来很多,实际上真用起来也没有多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高速公路一公里的建设费用都超过1亿了,十几亿不过才相当于十几公里高速公路。可是这十几亿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却十分大,对于整个清朝的文化遗产来说,别说是十几亿了,就算是花掉几十亿也是非常值得的。毕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无价之宝,不能以金钱多寡来衡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