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一名“牌楼”,简称“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物,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立,具有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等作用。在《风华绝代的古建筑(上)》中对牌坊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简述,现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牌坊作一简单介绍。
代表性牌坊举要
1北京市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
位于北就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牌坊,汉白玉建造,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结构,楼顶覆蓝色琉璃瓦,立柱以夹柱石固定,坐北向南,当心间大字板题刻“保卫和平”,款署郭沫若并加盖篆刻名章。这座牌坊从建筑、外观上都没有什么新意,但它却承载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信息,堪称“中国第一座政治牌坊”。
“保卫和平”坊,原名克林德碑。克林德,德国外交官,清光绪七年()来华,曾在广州等地任领事官,光绪二十五年()为德国驻华公使。
光绪末年,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口号,进京卫国,外国驻华公使大为惊恐,以保护安全为由,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清政府采取了一些镇压措施,但各国驻华公使仍感到不满,决定联合出兵。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多国军队进驻东交民巷——外国驻华使馆较集中处。
五月十八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率德国士兵外出寻衅,开枪打死20余中国人,引起公愤。二十三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24小时内离开北京,由清军护送前往天津。二十四日,克林德带着一名翻译乘骡车去总理衙门,准备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行至东单西总布胡同西口时,恰逢清军虎神营恩海率队巡逻。恩海占据高点,用枪向轿车瞄准。克林德见状向恩海打了一枪。恩海立刻还击,当场将克林德打死。德方要求在克林德遇害地将恩海斩首,并用德、汉文字书写铭志,树立石碑说明。
二十五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同时收编义和团并发放粮饷,令其与清军共同防御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战败,被迫与俄、英、美、法、德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约定: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亲赴德国谢罪致歉并在克林德遇害处建立牌坊,上刻“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内容。光绪二十九年()初,这座象征中国近代国耻的石牌坊如期建成,坊名“克林德碑”,民间俗称石头牌坊。
据说德皇最初对建牌坊一事不以为然,当得知牌坊之于中国人的意义之后便同意了。对于克林德和德国而言,没有什么比在中国首都的闹市区建这样一座牌坊更能羞辱中国人了!
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是协约国成员,是战胜国之一。万众欢愉,拆毁了“庚子以来举国蒙羞的石头牌坊”。后由法国出面,要求德国将被拆毁的牌坊修好,移至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内,更名为“公理战胜”坊,以纪念“公理战胜强权”。
年10月,亚太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将“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2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神道坊
陵墓牌坊的代表。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是进入龙门口陵区的第一座建筑物。石坊既是陵区神道的起点,也起到分隔空间、增加层次、烘托庄严、静穆气氛的作用。
神道坊建于清朝初年,全用巨大的青白石卯榫而成,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庑殿顶。高12.48米,面阔31.35米,是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巨大石牌坊上浮雕云龙戏珠、蔓草奇兽和双狮滚球,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整座石坊,造型美观,庄重雄伟,各部位比例协调适度,线条柔美流畅,巍峨壮丽,其规模和工艺精度均为国内罕见。
与之相类似的石牌坊还见于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神道坊和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神道坊(泰陵神道前有规格一致的石坊3座),均可称为北方官式建筑稳重、华丽风格的代表。
3河南省内乡县县衙前宣化坊
政治性牌坊,教化民众的代表。位于县衙前影壁与大门之间,四柱三间三楼八戗杆庑殿顶木牌坊,脊饰龙吻,飞檐翘角,立柱前后置抱鼓石并设戗杆支撑。宣化坊是明清时期知县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该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清光绪年间由章炳焘重建。毁于“文革”初期,年原样重建。当心间大字板题写“宣化”、“菊潭古治”。“菊潭”为内乡古称,隋唐时朝称菊潭县。
宣讲圣谕始于明初。为了教育百姓、淳化民风,,朱元璋将六条圣谕下发各地,要求以此为准则,统一言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清康熙皇帝将六条圣谕发扬光大,制定了《圣谕十六条》,内容是: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清雍正皇帝对此加以诠释,形成《圣谕广训》,要求每月初一、十五之日,由知县亲自主持宣讲。宣讲圣谕一般在宣化坊进行,也可在城隍庙之类的场所进行。《内乡清代县衙》中载:每月初一、十五卯时(今5-7时),知县身着公服,鸣锣开道,前往城隍庙。知县端坐上首,听讲者按尊卑长幼次序排列。众人将公案、圣谕牌位、钟、鼓、木铎等安放妥当后,由礼生、绅士敬请知县诵读《圣谕广训》。知县循例拈香拜牌,开始宣讲。讲完后,官民人等各自散去。
宣讲圣谕的模式,全国各县基本相同,不过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而已。于是,原本是一种很好的亲民教化方式,变得近乎一部闹剧。
4河南省内乡县县衙内的戒石坊
政治性牌坊,警戒官员的代表。位于县衙仪门与大堂之间,始建于清康熙五年(),后毁。年1月原样重建。
戒石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立柱置台基上,前后设抱鼓石,上蹲石狮。当心间大字板题刻“公生明”,牌坊背面正对大堂,题刻“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款署“黄庭坚”。
戒石坊由“戒石铭”演化而来,而“戒石铭”则源于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全文为: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孟昶以此告诫地方官吏: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北宋灭后蜀,太宗皇帝赵炅(赵光义)从《颁令箴》中选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亲书“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宋人洪迈《容斋续笔》)。
南宋时,高宗赵构统一戒石铭制式,用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太宗戒石铭颁布各州县衙,要求刻成石碑,放在“座左”。
明初,太祖朱元璋命令各级衙门,把戒石铭立于大堂外庭院中央,以进出熟视,铭记不忘。为了保护铭石还建起戒石亭。
清代,以戒石亭居甬道正中,有碍人员进出大堂为由,统一改亭为坊,名“戒石坊”。当心间大字板,正面统一题刻“公生明”,背面题黄庭坚书戒石铭。
5江苏省苏州市知恩报恩牌坊
名人祠堂牌坊和寺庙牌坊的代表。立于苏州市报恩寺前,四柱三间五楼重檐歇山顶结构,造型古朴,石柱木构,立柱前后及边柱左右均置抱鼓石。当心间大字板正面题刻“知恩报恩”(赵朴初书),背面题刻“北塔胜迹”,款署“蒋吟秋(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及“一九七八年十月移建”。
北塔报恩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相传是吴主孙权为报乳母陈氏之恩而建,初名玄通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重建,易名报恩寺。北塔是寺内标志性建筑,高76米,八角九层阁楼式,重檐复宇,气魄雄伟,为江南第一古塔。
知恩报恩牌坊原是苏州申氏祠堂遗物,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明朝内阁首辅申时行而建。大字板题刻“忠良柱石”4字,清代重修。后祠堂废毁,年10月将堂前牌坊迁建于北塔报恩寺前,当心间大字板上题刻改为“赤乌遗踪”,以示寺庙的悠久历史。后再改为现题。
6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牌坊
书院牌坊的代表。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东门弓河上苏家弄,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由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理学南传重要人物)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据说杨时在东南地区游历讲学时,曾到过今江西的庐山。因爱东林寺的清幽,而名书院为“东林”。后废,邑人改建为杨时祠堂,以便春秋祭祀。
明末,皇帝怠政,宦官专权。万历三十二年(),被罢官回乡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原址重建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讲学的内容,除儒学经典外,书院还提倡学子们关心国事,实学实用。同时宣传廉洁奉公,反对贪赃枉法的主张,呼吁:振兴吏治,革除社会积弊。
因书院的讲学涉及到“关心国家,扶持世道”等社会问题,一时间,朝野之士多钦慕其风,各地学者纷纷前来参加会讲。顾宪成为书院撰写的一幅对联,也成为传之后世的千古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天启五年(),书院被宦官把持的朝廷废除,建筑也被捣毁。清初,于原址重建书院,但东林书院“实学实用”的风气并未得到传承。
清康熙年间,在明代书院牌坊旧址上建成木坊,乾隆五年()复为石坊。该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五楼结构,通高7.24米,宽8米多,脊饰龙吻,上下额枋间饰以镂雕花板,额枋等处分别雕刻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当心间大字板,正面题刻“东林旧迹”,背面题刻“后学津梁”,均为邑人秦爱莲书。
东林书院牌坊,至今仍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有了这座古牌坊,书院的其它建筑(不少为近年新建)也显得庄重而古朴。
7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内许国石坊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内许国石坊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内许国石坊(内)
功名坊的代表。歙县,素有“牌坊之乡”的美称,多座明清石坊遍及全县,现存80余座。
许国石坊为旌表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的功勋,由明万历皇帝特别恩赐在许国家乡建造的功名坊,又名大学士坊。
石坊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于万历十二年()。南北长11.7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跨中和街立于歙县古城阳和门内。因牌楼四面共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俗称“八脚牌坊”。
石坊南北两面作二柱一间三楼冲天式,东西两面作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所有石柱、梁坊、匾额、斗栱、雀替等石构件,均雕刻有精致、生动的动植物花纹和各种图案,可谓精美绝伦,同时给人以美妙联想。
牌坊四面柱脚上排布12只石狮,前后4只,左右2只,姿态各异,稳健威猛,栩栩如生。据说这些具有独特神态与个性的石狮,都在巧妙地传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宣传他的社会成就。
牌坊东南西北四方的内外侧都刻有图饰:南面,外“巨龙腾飞”、内“英姿焕发”,以示对皇权和年轻皇帝的尊崇;东面,外“鱼跃龙门”、内“三豹喜鹊(三报喜)”,表示许国科举出仕,万历朝三次升迁;西面,外“威凤祥麟”、内“龙庭舞鹰(武英殿)”,喻意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同时彰显武英殿大学士的赫赫威名;北面,外“瑞鹤翔云”、内“鹿鸣图”,寓意天下太平,说明许国的生活儒雅脱俗,品格高尚不凡。
牌坊南北两面的顶层和东西侧面的第三层,正中镶双龙盘边匾额,上书“恩荣”2字;底层四面额坊上分别镌刻“大学士”,前后两面小坊上各署“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南北两面第二层坊上分别刻斗大楷书“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展示许国的光荣经历——乡试解元,会试第七名进士,位居辅臣“少保兼太子太保”。“上台”,居上中下三台最高。“三台”本为星象名,古人常用以象征太师、太傅、太保。石坊上的所有题字,均为明代官方最盛行的馆阁体(相传坊上题字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因此更具文化氛围)。许国石坊还有三绝:
第一绝,整座牌坊由2座三间四柱三楼的普通牌坊和2座单间双柱三楼的普通牌坊组合而成。这种八柱四面十二楼的八角牌楼造型和结构特点,为中国古代石坊罕见。
第二绝,该坊建造于许国生前,在数千年封建社会史和中国牌坊史上,绝无仅有。
第三绝,牌坊的建筑特色和技术:接榫固石,通体锦纹,世所罕见。
整座牌楼建造得典雅、壮观而精美,是牌坊建筑中的豪华极品,代表着安徽地区石坊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坊
当代所建,风景名胜牌坊的代表。位于公园入口处,建于年,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总高38米,宽8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楼牌重达1.4万吨,为亚洲最大牌坊。牌坊正面中间拱洞上书“顺峰山公园”5个大字,背面书“顺峰揽胜”4字。
顺峰山公园坊,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骨架,外表挂花岗石,主要为“黑青麻石”、“富贵红”两种岩石,挂石总重量达吨。规模巨大,造型雄伟,图案华丽,石艺精湛,为国内外所罕见,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
牌坊的瓦面普遍采用凹黄凸绿的半边琉璃龙华脊,瓦面间的挑,用镂空石头搭建,起到装饰及平衡上下瓦面的作用。由于牌坊巨大,瓦面多达11层(一般牌坊的瓦面不过三五层),高低错落,蔚为壮观,其瓦面之多也为国内罕见。
牌坊上的花板均有雕饰,弧形门洞两端点缀青石鳌鱼头,古朴中显出祥和高贵。3个门洞上的花板图案均左右对称,有三狮戏球、九龙戏珠、八仙八宝、松鹤延年及形态各异的花鸟。
牌坊的4个基座,除支撑牌楼的4根水泥柱外,正反两边各有2根直径达1.1米,长12米,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龙柱。16根龙柱,先将原有石头打成空心,内置钢管,再于石材表面雕出3条舞动的龙。单根龙柱重达25吨,全部在门楼顶上用螺丝栓紧,倒挂在距地面5米的高度,可谓巧夺天工。精雕的龙柱与飞腾的巨龙,无论远观近看,那份凌空而下的磅礴气势,均让人不能不格外注目。
9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牌坊群
旌表家族事迹的牌坊代表。位于棠樾村东端一条古道上,由7座紧紧相连的石坊组成。其中,2座三间四柱三楼牌坊建于明代,5座三间四柱冲天柱牌坊建于清代。牌坊群以“义”字坊为中心,且无论是从前,还是从后看,均按“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牌坊群建于明清两代,均为旌表鲍氏家族成员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牌坊群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棠樾,位于歙县城西7公里,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徽州文学鲍荣始建别墅,曾孙鲍居美从郡西迁居,子孙繁衍,蔚为歙西大姓旺族。显赫的家族,创造了显赫的历史,也为家族荣膺了显赫的牌坊群。
整个牌坊群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由村外向村里排,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方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淑芳父子义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忠孝坊。
棠樾鲍氏,以“修身、齐家、治国”思想为宗族崇拜典范,无论读书、为人、经商、做官均奉行儒家思想。讲求忠孝节义则是棠樾人做人的根本。宋代以来,鲍氏家族中出现了不少忠臣、孝子、节妇,以孝忠事迹最为突出。
侍奉双亲的孝行和守寡抚孤的节行,为鲍氏树起“节孝”坊。为人讲“仁德”的棠樾鲍氏,出仕为官则讲“官德”。一生战功显赫,虽“功大赏薄”,却仍襟怀坦白,“官不择位”,最终为鲍氏家族赢得一座“忠”坊的鲍象贤,是讲“官德”的代表者。
鲍氏家族是地域文化的旺族,出现过众多富商大贾。大徽商鲍志道,“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而徽商之所以走遍大江南北,富甲天下,讲“商德”:货真、价实、量足、守信,是重要的成功秘诀。
讲“商德”的棠樾人,富而不忘乡梓,不断出资建桥、修路、修筑江堤,也为鲍氏家族赢得了一座“乐善好施”的“义”坊。
“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可以说,棠樾人的精神追求,是徽州牌坊的内涵所在,也是棠樾牌坊全部的思想依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