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宗室成员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级别的爵位与殊荣便是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的“铁帽子王”了。而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一直到宣统退位、大清灭亡,清朝的历史上也就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在清朝崛起关外、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受封王获爵;有的则是在推动王朝稳定与兴盛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被加以厚待;当然,也有几家单纯的是政治利益的考量而获封的“铁帽子王”。
这些家族世系中的初代“铁帽子王”,毫无疑问都是勇武果敢、能力出众的,然而从第二代开始,不管是在能力上、心态上以及行为表现上,都与他们的父辈相距深远,甚至出现了不少第二代“铁帽子王”就被贬谪以及废黜另立的情况,而那些即便是没有袭承“铁帽子王”的爵位的宗室王公,其表现也大多是乏善可陈。
这其中有帝王出于皇权稳定的考量,进而对王权进行了削弱,然而,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些初代“铁帽子王”的后代们,面对着突然而至的爵位掉落头上,没有经历过“创业艰难”的他们不免便有一些忘乎所有,于是就此开始了一系列荒诞不羁的“表演”,最终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因为自己的这份“荒唐”,而遭受了严厉的惩治,甚至顺带还“坑爹”了一把。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雍正朝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被雍正誉为“千古君臣兄弟榜样”的和硕怡亲王胤祥,也没有逃脱清朝“铁帽子王”这个“二代羸弱”的怪圈。
雍正八年(年)在胤祥去世后,他的长子弘昌、四子弘晈、七子弘晓尚且在世,而雍正也对着三位胤祥的儿子给予了极高的封赏。当然所有人都清楚,他们的爵位与殊荣都是胤祥用尽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只不过这些胤祥的子嗣们并没有珍惜自己的父亲为他们创造的一切,特别是弘昌,还被乾隆废黜了爵位,完全辜负了胤祥的一番良苦用心,让人唏嘘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胤祥,为了自己子孙的富贵与平安,可谓是用心良苦。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里面的十三爷胤祥可谓是印象深刻,他是扶保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同时也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兄弟与支持者,可以说是为雍正奉献了他的一生。当然,历史上的胤祥,论他的付出、他的勤勉、他的贡献,较之《雍正王朝》中的演绎,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胤祥除了为雍正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外,他的“识大体、知进退”,也赢得了雍正对其的敬重与推崇。
关于这一点,在以下的几件事情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是赏赐和待遇上,胤祥是主动的要求雍正降低标准。
康熙六十一年(年),雍正在其登基后的第二天,立马册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且要按照他当年做雍亲王的时候,康熙给他二十三万两赏银的标准,准备给予胤祥赏赐。
可是胤祥却拒绝了这一赏赐,他提出断然不敢与雍正获取同等待遇的封赏,他只要求雍正给他十三万两的赏赐。
雍正对此颇为感动,于是又要将康熙划拨给他统领的镶白旗下的人口和财产赏赐也胤祥。而胤祥同样也拒绝了,雍正只得给他添置亲军与侍卫数量,以示恩宠。
其二,是在雍正额外的爵位封赏上,胤祥也是提出了拒绝。
雍正在册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后,还准备再赏赐给他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任选一子来袭承,然而如此优厚的恩赏,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绝。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三,就是非常著名的“吞土受陵”的事情了。
胤祥在今天的河北易县,为雍正找到了一块上吉土壤用以修建陵寝,这就是今天雍正泰陵的所在地。而雍正为了表彰胤祥的功绩,专门在泰陵的陵区内,为其划拨了一块土地用以安葬。
听到雍正让自己葬入帝王陵寝时,胤祥非常的激动,并且表示了极力的反对,雍正见到这种状况也没有过多的坚持,而是让胤祥就近选择一块福地,也算是能陪着自己。
随后,胤祥选择了河北涞水县的云溪水峪地区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此时胤祥已经是身患重病,他又害怕雍正收回成命,重新让自己葬在清西陵地区,所以命人前往河北涞水县自己的陵区取土,并且吞了下去,意思就是告诉雍正,自己已经同他选择的土地融为了一体,希望雍正能够成全。而雍正也没有再强求,让胤祥安葬了他自己选择的河北涞水地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胤祥,作为当时朝堂之上当之无愧的“二把手”,能够如此懂得进退,不得不令人感到钦佩。而胤祥之所以如此,除了他深知“君臣之道”外,也是希望为自己的后代做着思量。正如他在雍正同意其安葬在涞水地区的时候所说的:
“臣心安,子孙蒙福。”
而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此时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与君王相伴,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得子孙平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雍正八年(年),胤祥去世,雍正是悲痛不已。
怡亲王薨逝,心中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在常例之外。
雍正遵照胤祥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涞水,同时为其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数倍于亲王陵寝规格的庞大陵园,雍正更是在此亲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仪式,大放悲声。雍正还为胤祥上谥号为“贤”,配享太庙,并将在雍正四年(年)由他亲书赠予胤祥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前,将其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纵观清朝历史,这些都是特例中的特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此同时,雍正还安排胤祥年仅8岁的第五子弘晓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特别留下圣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在此之前雍正计划另赏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也予以了兑现,他将胤祥的四子弘晈封为宁郡王。
而另外一位胤祥在世的儿子弘昌,雍正也予以了特赦释放,并且是恩赏有加,乾隆皇帝登基后也将其封为了贝勒。
可以说胤祥的这几个儿子,在他一世功绩的照耀下,有了极高的人生起点,只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辜负了胤祥的一番良苦用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弘昌被议罪废黜,弘晈勉强保住爵位,只有弘晓相对“幸运”的以善终收场。
弘昌的结局无疑是最为悲惨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早在“九子夺嫡”的时候,胤祥的长子弘昌就与太子胤礽的儿子、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孙弘皙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登基之后,胤祥主动上奏,要求将其圈禁在家中严加看管,为的就是害怕弘昌与弘皙过于紧密的关系而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牵连全家。
“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亲王奏请圈禁在家。”
而结果证明,胤祥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胤祥和雍正都去世以后,弘昌果然同弘皙有了密切的往来,并且参与到了乾隆四年(年)的“弘晳逆案”之中,也正是如此有违皇恩、大逆不道的行为彻底触怒了乾隆皇帝。
乾隆直接将其贝勒爵位废黜,直至乾隆三十六年(年)弘昌去世,乾隆皇帝也没有恢复其爵位,同时也没有对其再次册封,可见乾隆皇帝对其的愤恨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在胤祥的子嗣中,弘昌并不是唯一一个参与“弘晳逆案”的,弘晈也被人弹劾参与其中。
不同于弘昌的贝勒爵位是乾隆晋封的,由于弘晈的郡王爵位为雍正所册封,在加上他并不像弘昌那样有弘皙有着旧识且关系过分密切,于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将其的郡王爵位废黜,只是对其进行了训斥和惩戒。
不过这也让弘晈就此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此事过后,他便一心做起了“闲散王爷”,在无心过问政事,而是在府中养花弄草,直至乾隆二十九年(年)去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弘晓相对于他的两位哥哥,还算是相对“本分”的。
其实,让弘晓袭承胤祥的和硕亲王爵位,雍正也有他自己的考虑,那就是弘晓的年龄尚小,更容易控制,同时也更容易对其进行培养和教育。所以弘晓并没有随同他的两位哥哥一同参与“弘晳逆案”,而这对于他本人乃至胤祥来说,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乾隆皇帝起初的时候还委以了他署理理藩院事务的差事,后又让其担任正白旗汉军都统,不过没过几年,弘晓就不再担任朝堂上的任何职务了。一来,这是乾隆出于加强皇权统治,限制宗室王公权力的考量;二来,弘晓自己对于身处高位也是诚惶诚恐,特别是有了他的两位哥哥的前车之鉴,更让其想要“明哲保身”,安然度日。
在这之后,弘晓便开始了读书与著书,并且借助其与曹雪芹家族有一定的交往关系,还过录了《石头记》,其反而在文学领域达成了一番成就。
乾隆四十三年(年),弘晓去世,其子永琅袭承了和硕亲王的爵位,算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胤祥“子孙蒙福”的心愿。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乾隆皇帝正式将和硕怡亲王确立为了“铁帽子王”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胤祥的两个女儿,也得到了厚待。
胤祥一生共有四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即他的长女和四女,活到了雍正朝时期,并且得到了极高的礼遇。
特别是他的四女儿,还被雍正收为了养女,由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亲自抚养照顾,之后更是被封为了和硕公主,即和硕和惠公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人说,雍正将胤祥的女儿接进宫中是为了要挟和牵制胤祥,这一点纯粹是无稽之谈。
首先,和惠公主并不是唯一被收养在宫中的宗室女儿,包括废太子胤礽以及庄亲王胤禄的女儿都被雍正收养过,他们与雍正已经去世的女儿并称为“和硕四公主”,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雍正更是对她们恩宠有加。
其次,以雍正和胤祥的亲密关系,雍正如此行事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天下所不齿。
再次,即便是扣押“人质”,一般也都是扣押儿子,就比如前文中说的弘晓,这个时期年龄非常小,还是胤祥的嫡子,如果要将他作为“人质”,对胤祥的威慑力必然是要强过他的女儿。
所以,雍正让胤祥以及其他王公家的女儿入宫,并不是要扣为“人质”,而是因为雍正的女儿在此之前全部早殇,所以雍正需要有足够身份和级别的“公主”去完成满蒙间的政治联姻。雍正将他们召进宫中,收为养女,并且册封为和硕公主,就是要抬高她们的品阶和地位,进而远嫁蒙古,维系满蒙联姻。
(图片来源于网络)胤祥的四女儿,即和硕和惠公主,雍正七年(年)的时候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只不过和惠公主寿命不长,在其远嫁的两年之后便去世了,年仅十七岁。
而胤祥的长女在此之前也是已经完成了下嫁,并且活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年),以七十四岁的高龄善终收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