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狝是康熙帝定下的制度,必然会带有康熙帝本人的精神意向和思想意趣。康熙时,清代政权尚未稳国,因而武力讨伐反清力量就成为当时的一项任务,这样的时代特点就决定了康熙帝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着力于保持满洲人的勇猛制悍的精神。因此,木兰秋狝应运而生。
在嘉庆帝亲政后巡幸木兰共八次,这反映出他对木兰秋狝这一体现满洲尚武传统制度的重视。
嘉庆帝的木兰秋狝虽然与其先辈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然而嘉庆朝已经从清代的顶峰“康乾盛世”走下来,此时的木兰秋狝也只是徒有康熙时的形式,却严重缺少其内涵。木兰秋狝依旧在举行,却缺少了一种追求勇猛剽悍的精神实质。这一方面表现在嘉庆帝总是沉浸在先辈的功业中,难以展现出自己应有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木兰秋狝开始出现士大夫的自我玩味的倾向,这从当时的绘画《梅坨国猎图》中的题词“文人独立鳌头”上有所体现、木兰围场的管理弛懈,生态环境也大不如前。
嘉庆八年(年),嘉庆帝举行木兰秋狝大典.后来因围场鹿只稀少,不得不下令取消行围。这是康熙、乾隆时期所未见的。尽管以后清廷对围场进行了整顿,但围场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嘉庆帝的围猎,也失去了以往秋狝大典的威风。嘉庆二十五年秋,嘉庆帝准各木兰国猎,却病死途中。
此枪是嘉庆帝的御用枪,主要用于木兰秋狝,也是其皇权威力的象征。
《梅坨围猎图》轴,此图与下面的《出猎图》反映出嘉庆帝对木兰秋狝十分重视,认为这不仅是温习武艺,怀柔藩部的活动,更是保持满族精神风貌的好方式。
《猎骑图册射飞禽》,此图册反映在木兰围场围猎的情景。作者绵忆为嘉庆帝兄永琪之子。嘉庆帝认为木兰秋狝是祖制,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然而或许他没有意识到,行围大典与大清王朝一样,已走上了一条不可遏止的衰亡之路。
四知书屋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一处殿阁,是清代皇帝临朝接见近臣,处理政务之处。墙壁上的嘉庆帝御笔“刚柔相济政胥协,藏显咸孚治允宜”,反映出他敬仰父皇的圣德和伟业,对父皇“四知”的理解、推崇和继承。
嘉庆帝于嘉庆二十五年(年)七月二十五日病逝,是时,嘉庆帝按照往年的惯例木兰秋狝,一路北上,途中照常处理政事,抵达热河时,路上感暑,身体感觉不适,虽然拈香行礼,病情却不断加重,急诏各大臣开启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随后去世,享年61岁。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嘉庆帝“临御二十五年,克勒克敬,是训是行,虽晏处深宫,时以四海苍生为念”,在生命行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仍然不忘祖制,进行木兰秋狝,以期振兴王朝,使清廷摆脱危机。然而,留给后人的依然是内创累累,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尖锐,国力衰退的烂摊子。
纵观嘉庆朝的25年,内忧外患的局面处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尽管嘉庆帝作了种种努力,仍然无法遏止这种衰落趋势。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嘉庆帝由于其封建统治者的本性,对当时封建统治的吏治问题和人口增加,社会财富增长緩慢,或解决的不好,或根本没有解决。他施政求稳怕乱,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逐渐拉大了与时代的距离,这些都为清王朝统治的哀败作了铺垫。
嘉庆帝病逝后,于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三日举行葬礼,被葬于清西陵昌陵地宫。
嘉庆二十五年(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道光元年(年)三月二十三日葬于河北易县永宁山宝华峪的昌陵。昌陵始建于嘉庆元年,嘉庆八年建成。地宫的结构与乾隆帝的裕陵相仿,比西陵其他帝陵的地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