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盘点北京周边地区皇陵以及名人墓地。动身吧,这其中有些墓地离我们并不远,缅怀也好,表达敬意也好,去献上一束鲜花,去走走,去看看,去了解了解文化与历史吧…
文化的瑰宝:明十三陵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道:皇家陵寝是持续年的时间中主导世界的这一地区文化和建筑传统的杰出范例。由于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文化景观。和谐完整的不同凡响的建筑群依山就势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使得明清皇家陵寝成为人类创造性的杰作。
明清皇家陵寝以眩目的方式展示了普遍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信仰、世界观,被称为风水的环境理论。它们以丧葬建筑的形式展示了那些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和事件。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区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雍正长眠处:清西陵
用最奢侈的形式,承载了最漫长的寂寞,用最漫长的守候,践行着最纯朴的信仰:漫漫神道,抛在身后的还有多少未尽心事?石像肃穆,可曾听见陵中人幽幽叹息?望天吼,腾龙壁,历经百年风雨;蕴一腔慨叹,汇一身厚重,述不尽的沧桑,写不尽的沉思。今时,留影于此,他年,谁又踏上这寂寂青石路?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多公里。周界约公里,面积达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公里,传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两年开始修建。
清东陵南北长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云峰山麓金代皇陵
作为第六批国保的金陵遗址主陵区坐落在房山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面的云峰山下。这里峰峦秀拔,山分九脉而下,是北京难得的形胜之地。
从金太祖到哀宗一共坐了九位皇帝,其中的海陵王完颜亮和卫绍王完颜永济被剥夺帝号,所以还有七个。金代的最后两帝--宣宗葬在汴京,哀宗葬在蔡州,所以一共有五个帝陵。
清明出游自古有之。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