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平生爱史趣的“秋扇晚来急”。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有着极深的宗法礼数,因此在古代,无论皇家、民间都是厚葬之风盛行;随之而生、具有特别建筑技艺的陵墓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别之一。
而在中国陵墓建筑中,皇家帝陵尤为厚葬典型。除却秦始皇陵、清西陵、清东陵等陵墓群,最有名的便要属明十三陵了。那么便根据以下明十三陵的具体建造内容,来看中国古代皇家的厚葬表现、其陵墓建筑又是怎样的建筑瑰宝吧。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明朝共有16位皇帝,明十三陵便是自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除却景泰帝之外的其余13位明朝皇帝的陵墓总称。也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帝陵群。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三面环山绕水、林木郁葱,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即万平方米);而陵墓建筑依照明朝当时的风水理论及防盗技艺精心打造,少有毁害及盗掘、至今保存相对完好。
目前作为我国5A级景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神道、长陵、定陵等景区。
建筑格局
明十三陵由长陵碑楼至龙凤门(又称棂星门)、自南向北有一长达7.3公里的长陵神道,后因各陵神道均从此道分出,又称总神道。神道曲折幽深,两侧设石像生,更显肃穆庄重。
陵宫建筑则采取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方式。下有地下宫殿,上有祭祀等殿堂建筑(由外而内自中轴线而言,分别是陵门、碑亭、祭殿、方城明楼,方城明楼下面就是地宫入口)。地宫则采用了陵墓建筑通用的拱券砖石结构,墓道深远且牢不可破,再有门,地宫里面有棺床,棺床上面放着棺材。
长陵是明十三陵首个建造、亦是在其间规模最大的陵墓。
图为明成祖朱棣长陵的复原鸟瞰图。
图为明成祖朱棣长陵的复原鸟瞰图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定义:是附属于建筑物外部的尺寸较小但又相对独立的设施,包括小型建筑物、陈设、设备和艺术雕塑品等。
而陵墓建筑的建筑小品颇多,有牌坊、碑亭、石像生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说明石像生。石像生是在陵前地上神道、双数对称排列的石人、石兽,其运用历史上可追溯至秦汉之时;并为整石塑造、雕刻精细、体积大而写实。
一般石人有武将、文臣、勋臣石雕,代表着帝王生前驾前的百官及护卫;石兽则有狮子、麒麟、象、马、骆驼等不同象征意义品类的石雕。可谓形态不一、栩栩如生、包罗万象。
在明十三陵自长陵碑楼至龙凤门(又称棂星门)的长长神道上,两侧便伫立着庄重肃穆的石像生,共有石兽24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4座,均一对卧一对立),石人12座(武将、文臣、勋臣各4座)。是为国内少见的大型石雕群。
结语
“尊孝重葬、逝后荣光”是为良好品德、纪念意义及一定迷信色彩延伸下的风俗,建造的大型陵墓建筑也当属建筑瑰宝。只是回顾历史往昔,这些皇家帝陵自新皇登基便建,每一陵都大多建造10——20年之久,更不用说代代延续那么多帝陵了,也确是不顾民力、物力地大兴土木的工程,一定程度上也使致当时的朝代民生难堪重负。
爱历史更爱建筑,本账号将始终专注于中国古建筑文化领域,略涉及一些相关旅游点知识推介。多谢收藏、分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