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原来小说中的桥段

最近,考古人员在湖南宁乡杨家湾墓群中的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里发现“过仙桥”,经常出现在探墓小说中的桥段竟真实地存在,话题一出瞬间引爆微博热搜,登顶第一位。

两个墓室之间的小窗就是“过仙桥”,考古专家说“墓室中间留一个洞,类似两人的灵魂可以通过它聊天”。生同裘,死同穴,来生再续前世缘,古人的浪漫跨越时空,传递给了如今的人们。

黄土之下,古人创造出了不亚于人居文明的另一重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一看中国的古墓到底有多震撼吧!

土葬

这是最先出现,也最简单的手段。从目前所知最早的山顶洞墓葬至今延续年,一直是中国丧葬的主流。先民们一起劳动,一起分配食物,死后也要一起埋葬在公共墓地。

之后,血缘与亲情让家族合葬取代了公共墓地,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等级高的墓主其遗体被越埋越深以期防腐并出现了葬具。

最常见的便是木质的棺椁,与此同时,在古人的想象中,未知的玉石能保持尸身不腐,大量玉器开始随墓而葬,玉殓葬就此诞生。汉代,玉器全方位地包裹逝者制成“玉衣”,现今已有不下十具完整的“玉衣”重见天日。

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的金缕玉衣

在玉殓葬和玉衣的帮助下“逝者永存”,灵魂需要永恒的居所,于是,人们在原有的葬具的基础上增加了墓室。

容易腐烂的木质墓室在地下世界被淘汰,中国人基于石材逐渐创造出一个新的建筑体系即石墓室,包括崖墓、石拱墓、石板墓等数种框架结构的墓室。

石材固然坚实长久,但其重量也极大,人们便发明出空心砖代替石材,在西汉盛行一时。然而,在石墓室的框架结构下,空心砖垂直受力,容易折断,人们便将原本平直的墓顶垒成弧形的构件,即拱券,将垂直的压力变成侧推力,延长砖的使用寿命。当拱券向后延伸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即拱顶墓室。

然而单一拱券形成的空间还不是完美的受力结构,能工巧匠们让两个拱券相交产生穹窿顶,纵横两个方向受到的压力都变成了侧推力,墓室的坚固程度因此提升了一个等级。

武威雷台汉墓穹窿顶内部结构,铁架为现代产物,起保护支撑作用

为了方便施工,匠人们又进一步将拱从平滑曲线一层层向内收进,发展出了叠涩砌的穹窿顶,一个个平顶、拱顶、穹窿顶由长长的墓道相连,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

从一道浅浅的土坑开始,到深埋、葬具,再到严密的墓室、地下宫殿,在地下空间日益扩张的同时,地上的部分也随之壮大。

“坟”“冢”“陵”“陵园”

土堆的大小体现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土越堆越大,由“坟”“丘”或“冢”发展为“陵”。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人造封土便是秦始皇陵,其东西宽米、南北长米、高76米,以70余万人历时30余年建成,状若天然山丘。

除了巨大的封土之外,地面上还有缅怀逝者所需要的空间,即墓上建筑,古人夯实封土作为地基,将回廊及殿屋层层垫起,用大量的夯土台将极少的建筑垫成俾睨天下的高台宫殿。

到了汉代,建筑与封土逐渐分离,建筑从墓上移到了墓前,中间以长长的神道连接,虽然宏伟感不及从前,但是汉代陵墓却另辟蹊径,由单一建筑扩充为建筑群,即陵园。

在西汉王朝11座帝陵当中,最宏伟的一座便是在位54年的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卫青、霍去病、金日(mì)磾(dī)、阳信长公主、李夫人等都陪葬在陵园之中。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便矗立在霍去病的墓前,从中也能窥见茂陵豪奢的一角。

霍去病墓

此后,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周边民族趁机进入中原,虽然民族融合给墓葬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但是分散的国力也无法再创造出宏伟的建筑组群。

唐朝依山为陵,将自然山岳纳入陵园之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例,陵园之中,突厥、焉耆、吐蕃、高昌等14国国君石像列队神道两侧为其守陵,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位文臣武将陪葬在主君陵前。仅仅封墓的条石就有余块,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

宋代将陵墓集中一区,恢复封土为陵,着意于纤细精致。元代将游牧民族居住毡包(蒙古包)的习俗与中原墓葬相融合发展出独特的圆型墓室。

留村石墓群,是元朝河南洛阳的程姓大户举家迁到此处后所建

明代继承唐宋的特点,依山为陵、陵区集中,将祭祀区扩展为两进到三进院落,第一进用于准备祭品,第二进为祭祀的主体建筑,第三进摆放祭品。明代每个皇陵的规制都是如此,组合在一起,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明十三陵便诞生了。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之一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也在这里,殿内金丝楠木巨柱如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九五之尊。

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

此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仿照明代帝陵而建,它们也是中国古代墓葬最后的荣光。

清东陵景陵妃园寝

除此之外,还有火葬、水葬、天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等,如此众多的墓葬背后,很多人试图将自己所喜爱、所拥有的都带入彼岸。已故的艺术爱好者随葬绘画和乐器;学者随葬藏书和手稿;妇女随葬化妆品和丝帛……

就这样,古人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众生的归宿,一个宏大的彼岸,黄土之下,包罗万象,数千年来关于黄泉的瑰丽想象以及对逝者的情感都容纳其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