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墓碑艺术撷英天眼新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0.html

图:清宫旧藏北宋拓《绛帖》(二)《汉蔡邕雅歌帖》/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国古人大致从汉代起,在逝者特别是德高望重的人墓前立石碑,除标志墓主之外,更重要是铭记墓主的功业、德行。这应该与中国远古高山崇拜密不可分。《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嶽,峻极於天。”巍峨的嵩山,几乎上摩青天。中华先民最崇拜的是天,最尊敬的是祖宗。而高山仅次於天,於是高山就与先贤品格相联繫。就是《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巍巍高山,引人仰望;高尚品行,令我效仿。高山除了可以表达对圣贤的敬意,还可以表示永存不朽。《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山本身就是磐石,永不磨灭。可见要树立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非石莫属。就如秦始皇《瑯琊刻石》所说,“请刻此石,光垂休明(光耀千秋)。”

高山崇拜远早於距今三千年前后《诗经》所在周代。黄帝、尧、舜、禹等中华人文祖先的陵墓都在山上。黄帝陵在陕北桥山,唐尧陵在山西临汾,虞舜陵在湖南九疑山,夏禹陵在浙江绍兴会稽山。

“古之葬者,不树不封”

黄帝大致为距今六千年前,与出土精美玉器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年代相当,属於原始社会中期;尧、舜、禹大致为距今四千年前后,属於原始社会后期。以上各时代总体生产力发展水準还很原始,人们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没有厚葬习俗。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典籍《周易.繫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树不封。”说上古时代人死后,给遗体多裹一些草,然后葬到郊野,不立坟头,更不建陵园。稍后成书的《礼记.檀弓》则指出:“有虞氏(舜帝)瓦棺。”当时仍处在新石器时代,相当於现代考古学上“龙山文化”时期,还不能有效地加工木材製作棺椁,而陶器是当时人类所能生产的最高级产品。因此“瓦棺”是可信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六千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半坡遗址”中,出土陶甕装裹的儿童遗体,考古界称为“甕棺葬”,达七十三处之多,较小的儿童用一个甕,甕口加盖陶盆,较大的两个甕对装;而成人墓一百七十四座,则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只是浅竖穴墓坑而已。这证明《周易》、《礼记》等先秦文献,对上古流传至那时的史事的记载决非杜撰。现在所见上述原始社会帝王陵墓,都是后人按照帝制时代厚葬礼制追加。比如舜源峰下舜帝陵并无墓穴,人们只是望山而祭。

汉魏唐碑书法楷模

厚葬是夏代之后流行起来的一种丧葬习俗,秦汉尤甚,墓碑也是在此时兴盛起来。其突出文化遗产,是给后人留下隶书标準体“汉隶”。北魏时期留下介於隶书、楷书之间过渡书体“魏碑”,例如《高贞碑》;唐代留下虞、欧、颜、柳等端楷著称的“唐碑”。他们都是书法楷模。

如今书法艺术史上所谓“碑”,除墓碑之外,还有秦始皇开始兴起的“刻石”文字,例如李斯小篆《瑯琊刻石》、《泰山刻石》,北魏魏碑“龙门石刻”、《高贞碑》;宫殿、楼观裏的石碑,例如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墓碑的起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是,棺椁下葬时在墓穴四角立石柱,是碑的前身,碑石上有穿孔,用以安装辘轳,牵引绳索将棺椁徐徐落入墓穴。以至后来有的墓碑,碑额上还保留圆孔。西汉墓碑上开始刻文字,至东汉碑文大盛。稍后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总结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并介绍撰写碑文内容及书法的名家蔡邕,称其才思超绝,一时无出其右者:“才锋所断,莫高蔡邕。”

汉隶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折过程中,承先启后的字体。魏晋六朝楷书、行书产生并成熟,书法艺术同时登峰造极,至今是中国文字手写体。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秦、汉、两晋简牍墨蹟,比碑刻更直观反映当时书写面貌,但达不到传世碑刻书法水平。说明汉碑碑文确实是当时名家所书。有人将汉隶主要归纳如下风格:工稳端莊类,如《西嶽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方劲古樸类,如《张迁碑》、《西狭颂》、《校官碑》;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雄放恣肆类,如《石门颂》、《夏承碑》;古拙雄浑类,如《装岑纪功碑》、《郙阁颂》。

秦有李斯汉有蔡邕

蔡邕(一三三至一九二年),字伯喈,汉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他所作碑文很多,《全后汉文》收录四十余篇。清宫旧藏北宋拓古代书法集刻《绛帖》(二),有《汉蔡邕雅歌帖》:“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蕩邪反正。奉爵称寿,相乐终日。於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蔡邕擅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人们将他写汉隶与李斯写秦小篆相提并论,分别是秦、汉法定书体的经典作家,当时国家太学儒家经典刻石,均出自蔡邕手笔。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与刘勰同时的南朝梁武帝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工书绝世,尤得八分(汉隶)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蔡邕避难经过江南一带,读了文学少年邯郸淳所作东汉孝女《曹娥碑》碑文,感觉情节不够曲折。於是在刻石旁作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前四字与十四岁少女曹娥贴谱,后四字就让人不知所云。同时期的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记载,汉末曹操率众经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这八字。曹操问杨修看明白未?杨修说看明白了。曹操说:你不要说,待我想想是什麼意思。如此走出三十里路,曹操也有了答案。就让杨修拿出之前写下的谜底。杨修说:黄绢,有色的丝,是为“绝”字;幼妇,少女也,是为“妙”字;外孙,女儿之子,是为“好”字;齑臼,受辛(辛辣的食物放在碓臼裏捣烂)也,是为“辤”(辞的异体字)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写下的答案也如此。於是感叹说:“我的才思不及你,差了三十里。”

《异苑》所记情节是,曹操想不出答案,问幕僚也都莫名其妙。正在江边洗衣服的一位妇女,说稍后过来的第四辆车裏的人能解。一会儿坐第四辆车的弥衡来了,给出答案是“离合”之义。再看江边,浣衣女已不见踪影。大家隐然感觉原来是投江救父的曹娥显灵。

《文心雕龙》记载东汉写碑著称的还有孔融,他学习蔡邕。包括蔡邕、孔融在内,汉碑甚少书家署名的,只有《西狭颂》文末题记中,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说明是仇靖撰文并书。他虽没有蔡邕、孔融、邯郸淳那样有名,但文字气象方整博大,书风疏放跌宕而超迈高华。

洪武大碑流落阳山

后世帝王、达官贵族的墓碑越来越大,安置到陵前神道上,称“神道碑”。宋宋敏求《长安志》:陕西奉天县(今乾陵县)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无字碑不是武则天独创,泰山就有秦朝无字碑,巨石象征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安徽凤阳、南京、北京、河北遵化、易县的明清皇陵,是至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陵群。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神功圣德碑,碑高八点七八米,驮碑的龟趺高二点○八米,碑身石材取自南京幕府山。碑文由他的儿子朱棣撰文,二千七百四十六字,为太祖歌功颂德。永乐帝本来在南京阳山,相中一处空前绝后的超大石材,现存碑身高二十五、宽九点八四、厚四米,重二千六百一十七吨;碑座高八点五九、宽十一点六四、长二十三点三米,重六千一百九十八吨;碑头高六、宽十一点七四、厚四点六米,重八百六十二吨。怎奈採取后根本无法挪动,至今躺在原地。清乾隆时南京士大夫袁枚《洪武大石碑歌》:“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万丈。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屭形更大。直斩奇峰为一坐,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朱元璋)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公德高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诏书切责下欧刀,工匠虞衡井中死。……丁丁从此停开凿,夜深无复山灵哭。牧竖宵眠五十牛,村氓书晒三千穀。材大由来世莫收,此碑千载空悠悠。……”

康熙神功五千余言

清代皇帝要理性得多。京东遵化清东陵、京西易县清西陵,顺治至嘉庆墓碑,由外及裏依次有:大碑楼裏神功圣德碑,神道碑亭裏谥号碑,宝顶方城上庙号碑。神功圣德碑是前代墓碑或神道碑的延续,清代採用分别镌刻满汉文字双碑制,体量规格基本统一。以清西陵雍正帝泰陵为例,大碑楼内金砖地面中心,是雕刻寿山福海和水中神兽、一点五米高的青白石台基,台基上是大型石雕赑屭(神龟),龟背各驮石碑一通。石碑高达十三点二、宽二点五五、厚○点六○米。四交龙碑帽,碑额篆书“大清泰陵神功圣德碑”。

清代陵墓大碑楼地位,相当於皇城天安门的地位,楼高二十六米多,重簷歇山顶,平面方形,四角放射线之外,立四尊一组华表。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割让香港,按清朝祖宗家法为大不孝,对不起祖宗、社稷和天下人民,从此陵前不立神功圣德碑。而清入关后第二代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为抵禦外国侵略、平定边疆分裂势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奠定了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版图,守成兼创业,逝世后庙号被尊为“圣祖”,雍正皇帝撰写了五千多字的碑文,历数其丰功伟绩,颇似如今悼词的内容。(作者:姜舜源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来源大公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